已欣新润膏春垄,却虑微寒冻麦苗。
悟得悲欢相倚伏,落梅冷玉漫飘萧。
已欣新润膏春垄,却虑微寒冻麦苗。
悟得悲欢相倚伏,落梅冷玉漫飘萧。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行走在蓟州道中的雪景,通过细腻的观察和深刻的感悟,展现了对自然现象的思考与理解。
首句“已欣新润膏春垄”,表达了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之情,新雨滋润着田野,春意盎然,生机勃勃。这句诗以欣喜的心情,描绘了春天的景象,预示着万物复苏的美好。
接着,“却虑微寒冻麦苗”则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界的细致观察和忧虑。在春天的温暖之中,诗人注意到微寒可能带来的影响,担心刚刚复苏的麦苗会受到寒冷的侵袭。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体现了诗人对农业生产的关心以及对自然界变化的敏感。
“悟得悲欢相倚伏”,是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领悟。在面对自然现象时,他意识到悲与欢、生与死、兴与衰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这种哲学思考超越了具体的自然景象,触及到更深层次的人生体验和宇宙观。
最后,“落梅冷玉漫飘萧”以梅花凋零的景象作为结尾,营造出一种凄凉而宁静的氛围。梅花的冷艳与飘零,象征着生命的短暂与美好,同时也暗示着诗人对时光流逝、生命无常的感慨。这一句通过视觉与听觉的结合,将自然之美与人之情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以深思。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更蕴含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艺术特色。
回风萧飒过山西,一望平郊雨脚齐。
但使农畴苏旱稼,敢辞客路踏春泥。
暮投野寺明灯宿,声入幽窗绿树低。
明日尘清洛阳道,呼童严驾候晨鸡。
二年牢落坐回山,平日交亲梦寐间。
关外相逢非素约,樽前一笑慰衰颜。
匡衡沿牒朝廷远,王粲从军幕府閒。
跋马题诗离绪乱,霜风萧飒鬓毛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