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南明山宝相寺十五题·其一三生像》
《南明山宝相寺十五题·其一三生像》全文
宋 / 释显忠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胜域将垂迹,先闻钟梵声。

术陀犹未降,宣老已三生。

山接天门险,岩开月殿明。

善财何处去,楼阁自峥嵘。

(0)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南明山宝相寺的壮丽景象与深厚的历史底蕴。首句“胜域将垂迹,先闻钟梵声”以“胜域”形容宝相寺所在之地的非凡,暗示此处是修行者心灵归宿的圣地。钟梵声在远处响起,预示着僧侣们晨钟暮鼓的生活,以及对佛法的虔诚追求。

“术陀犹未降,宣老已三生”两句,运用佛教中的术语,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追忆与敬仰。术陀和宣老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时代与人物,他们的故事虽未完全展开,但已为后人留下深刻印象,仿佛他们已经在这片土地上轮回了三次生命,体现了佛教中关于因果循环、灵魂转世的哲学思想。

“山接天门险,岩开月殿明”描绘了宝相寺周围自然环境的雄伟与神秘。山峰直插云霄,险峻无比,而岩石间则透出月光,使得寺庙显得更加庄严明亮。这样的景致不仅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寓意着佛法的深邃与光明。

最后一句“善财何处去,楼阁自峥嵘”引出了对宝相寺内建筑的赞叹。善财童子是《华严经》中的重要角色,象征着寻求智慧与解脱的旅者。这里以善财童子的行踪作为引子,赞美宝相寺内的楼阁高耸入云,既体现了建筑的宏伟壮观,也暗含了对佛法传播与修行者追求精神境界的颂扬。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与深刻的哲思,展现了南明山宝相寺的独特魅力与深厚的文化内涵,让人感受到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对人们心灵的深远影响。

作者介绍

释显忠
朝代:宋

释显忠,号祖印禅师,仁宗嘉祐间人(《嘉泰会稽续志》卷四)。为南岳下十一世,金山颖禅师法嗣,住越州石佛寺。事见《五灯会元》卷一二。今录诗十八首。
猜你喜欢

和江虞仲华山二绝·仙人掌

意象轩轩势入云,为谁出手若经纶。
夜扶星斗朝擎日,气力何知几万钧。

(0)

荆州之川日江日汉日沱潜日三虀其泽日云梦汉

江气藏空阔,春云压洲渚。
蒲稗迷远目,断续川陆阻。
野鹿颇公行,寒花自幽吐。
不知何处村,时击祭神鼓。
遥望景陵治,大泽置环堵。
行行即城闉,民舍难官府。
编芦辨门巷,具体亦何数。
幽哉沮洳旁,谓是囚伏所。
茅茨隐柴扉,一竹便撑拄。
四围榆柳青,风扰乱花舞。
十日南窗下,卧听清明雨。
此是古章台,家山在何许。

(0)

数日相识多以荔子分惠雨久而酸予主绝粮日买

穷居无米糁蒿藜,筠笼相先送荔枝。
安得仙人炼丹灶,试将红玉甑中炊。

(0)

送方公美少卿宣谕说畿

春风入江南,红蒸小桃坼。
亚卿何壮哉,持节使江北。
雅牌刻金字,黄旗书御墨。
奉将出云天,万里布恩德。
十载分三光,河洛蛮雾黑。
夜泣孤鬼魂,毒贯生灵臆。
胚胎此祸者,起自燕山役。
今兹欲洽明,造物岂晚测。
关中几万人,性命悬兆亿。
虏虽识天意,按旧反图域。
闻其所车载,取及墓前石。
民间一尺布,持去如卷席。
齧尽脂与膏,遗我百州骨。
嗷嗷万孔疮,徯望沐天泽。
江南今复贫,万室生理迫。
瘠此欲肥彼,又恐非得策。
使者宜孰先,第一安反侧。
不须增甲兵,当务修稼穑。
声名无欲夸,奏报须尽实。
随宜养官吏,著意看蝥贼。
偏入生忌谗,戏怠藏隐慝。
举手从简易,慎勿耗民力。
要令邓禹车,到处便休息。
九重爱物心,八荒欲安宅。
行行致攻名,男子惟报国。

(0)

玉女泉以招提孤僻而名高华清泉坐天宝荒淫而

安陆玉女泉,寒流隐丛薄。
骊山华清泉,显贵颇昭焯。
二泉仙所留,暖气注潺灂。
后世入山人,尘垢赖疏沦。
诗翁道眼明,贤否善商擢。
以谓骊山泉,有过不可药,其了虽寂寥,清誉未衰落,都由天宝时,淫侈正乖错。
山水滥荣遇,讥诮亦难濯。
出自安陆者,于今澹如昨。
耕樵资涤弄,岩窦不扃钥。
地僻号幽穷,名高等河洛。
犹人抱材器,戒在羞寂寞。
诡笑事权豪,温颜捧杯杓。
岂不暂膻香,遗臭非略略,噫嘻此诚然,但可付谈噱。
趣向如东西,岐路本来各。
君子有顾藉,小人无愧怍。
营营在声名,遑恤堕沟壑。
如古李赤者,章句颇能作。
溷鬼岂不污,自谓得所吒。
清都与钧天,盛事咤挥霍。
谄面就椒兰,挽救不可缚。
万有一如赤,其肯在穷约。
乃知诗翁言,可忌亦可乐。
政恐清华池,憎翁非喜谑。

(0)

元信昨日惠八桂酒两尊今日惠莲数头实圆而大

盆池初泛小青钱,俄有盈盈淡伫仙。
香老不随明玉堕,子肥争露宝珠圆。
乍披绀色神都爽,欲擘柔房意尚怜。
检點朋尊亦新贶,心在无报且陶然。

(0)
诗词分类
杨柳 登高 悼亡 叙事 除夕 怀远 托物言志 七夕节 乐观 地点 抒情 赠答 写雪 西湖 写水 生活 愤慨 忧国忧民
诗人
黎贞 李宪噩 周之琦 杨玉衔 释绍嵩 释慧开 邝露 梁有誉 龚璛 黎景义 唐文凤 曾习经 陈繗 陆仁 徐钧 陈藻 吴泳 萧立之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