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屐出东津,遥跂石角山。
山回道亦转,卓荦烟云间。
何人峻重阁,三休直孱颜。
吾想造化功,为此肃神奸。
嵌岩或中穴,特立气甚顽。
此角谁可折,宁当混尘寰。
游士何足知,但剥苔藓斑。
西首望城闉,群山合如环。
下临有鼻道,落日行人还。
枫叶秋欲丹,芜江逗潺潺。
重游何用戒,蓬户初无关。
步屐出东津,遥跂石角山。
山回道亦转,卓荦烟云间。
何人峻重阁,三休直孱颜。
吾想造化功,为此肃神奸。
嵌岩或中穴,特立气甚顽。
此角谁可折,宁当混尘寰。
游士何足知,但剥苔藓斑。
西首望城闉,群山合如环。
下临有鼻道,落日行人还。
枫叶秋欲丹,芜江逗潺潺。
重游何用戒,蓬户初无关。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沈辽探访石角山的旅程与所见所感。开篇“步屐出东津,遥跂石角山”,以轻快的步履和对未知山峰的期待,拉开了旅程的序幕。接着,“山回道亦转,卓荦烟云间”描绘了山路蜿蜒,穿行于云雾缭绕之中的景象,充满了神秘与壮丽。
“何人峻重阁,三休直孱颜”则表达了对山中高阁的赞叹,仿佛是大自然的巧手所建,矗立在险峻之处,令人敬仰。接下来,“吾想造化功,为此肃神奸”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力的敬畏,认为这山中的一切都是造物主精心安排的结果。
“嵌岩或中穴,特立气甚顽”描述了山中岩石的奇特形态,有的深陷其中,有的独立挺拔,展现出坚韧不屈的气质。“此角谁可折,宁当混尘寰”则表达了对山角不可动摇的决心,即使融入尘世,也难以改变其本质。
“游士何足知,但剥苔藓斑”暗示了山中岁月的悠长,苔藓的生长见证了时间的流逝,而游人的足迹或许无法真正理解山的深意。“西首望城闉,群山合如环”描绘了从山上远眺城市的景象,群山环绕,构成了一幅壮丽的画卷。
“下临有鼻道,落日行人还”则展现了山下的道路与归途,夕阳西下,行人归家,充满了生活的温馨与宁静。“枫叶秋欲丹,芜江逗潺潺”描绘了秋天的枫叶红遍山野,江水潺潺流淌,一派秋色宜人的景象。
最后,“重游何用戒,蓬户初无关”表达了诗人对再次游览此地的期待,以及对山中生活的向往,认为无论外界如何变化,心中的那份宁静与自由始终不变。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与对生活哲理的思考,充满了诗意与哲思。
兹山一何高,岱宗青未极。
峻削玉芙蓉,去天不盈尺。
我来啸良偶,杖策探奇迹。
窈窕寻幽壑,岖嵚扪绝壁。
俛首瞰虹霓,四望寥天一。
重阴万里生,游目忽不怿。
睇彼东南陬,山川含奥邑。
沧浪如衣带,半挂青岩色。
中有素心人,寤歌方宴息。
欲往一相觌,其如修路隔。
据彼孤桐枝,临此万仞石。
愿因天风吹,达我心相忆。
曲终弦欲绝,抚琴长叹息。
张颠老死米颠出,好手中原斗狂逸。
南唐宝石作研山,三十六峰舞寒碧。
低头拜石石不语,袍笏蹒跚笑儿女。
一朝把换薛公鹤,泣向蟾蜍泪如雨。
兴来刷笔扫孤愤,十万材官破坚阵。
青城侠客挥剑锋,夜叉飞天云雾中。
宣尼常笑由也谚,颠也淋漓逞豪健。
此帖数字亦怒张,儿驹泛驾不可当。
五百年来米颠子,绝倒当年颠长史,钟王节制安事此。
滔滔百川逝还流,夸父逐日不回头。
秋风鸿雁春风燕,河东织女西牵牛。
牵牛织女不相见,一似秋鸿与春燕。
人生有钱付酒家,何用殷忧涕如霰。
君不见黄河奔流下太行,鲁阳难返九日光。
黄金可成脑可补,试问秦皇与汉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