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堂娇语坐生嚬,眉目分明画里身。
谁遣一朝为骨肉,极知千古共埃尘。
回头尚觉呼名误,入想犹疑见面真。
漫抚哀琴不成调,他年空忆辨弦人。
夜堂娇语坐生嚬,眉目分明画里身。
谁遣一朝为骨肉,极知千古共埃尘。
回头尚觉呼名误,入想犹疑见面真。
漫抚哀琴不成调,他年空忆辨弦人。
这首《哭女菱》是明代诗人李东阳的代表作之一,以深沉的情感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对女儿的深切怀念。诗中通过一系列生动的场景和情感的流露,展现了失去亲人的痛苦与不舍。
首句“夜堂娇语坐生嚬”,描绘了夜晚家中,女儿的娇声细语让母亲心生愁绪,营造出一种温馨而又悲伤的氛围。接下来的“眉目分明画里身”则通过比喻,将女儿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仿佛她依然活在画中,让人难以忘怀。
“谁遣一朝为骨肉,极知千古共埃尘。”这两句表达了对女儿突然离世的不解与无奈,同时也暗示了生命的无常和死亡的普遍性,让人感慨万千。
“回头尚觉呼名误,入想犹疑见面真。”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主题,通过回忆与想象中的错误呼唤和不确定的相见,表现了亲人离世后内心的挣扎与痛苦,以及对逝去亲人的深深思念。
最后,“漫抚哀琴不成调,他年空忆辨弦人。”诗人通过抚琴这一动作,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哀伤与无力,即使琴声也无法表达出心中的悲痛。同时,也预示着未来,当时间流逝,人们或许只能回忆起辨认琴弦之人,而无法再听到那熟悉的琴音,进一步强化了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之情。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凝练,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深刻地表达了对女儿的爱与失去后的哀痛,是中国古代悼亡诗中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