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石是处有,星辰曾霣无。
庄严成净土,怪诞出浮屠。
蜃气楼穿海,龙堆沙拥湖。
尽除金碧像,吾欲舍吾徒。
岛石是处有,星辰曾霣无。
庄严成净土,怪诞出浮屠。
蜃气楼穿海,龙堆沙拥湖。
尽除金碧像,吾欲舍吾徒。
这首诗描绘了一番仙境般的佛教净土,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于精神家园的向往和追求。"岛石是处有,星辰曾霣无"两句,以独特的视角捕捉到了岛屿与星空之间的神秘关系,似乎在讲述一个超凡脱俗的存在。
接着,“庄严成净土,怪诞出浮屠”表达了诗人对于佛教理想中的清净国土的追求,以及对那些奇异荒谬之说所建造的佛塔(浮屠)的赞美。这里的“庄严”一词,不仅形容了自然景观,也暗示了一种精神层面的修养与升华。
"蜃气楼穿海,龙堆沙拥湖"两句,则是对自然之美的进一步描绘。在这个幻想的世界里,大海中的神秘气息如同高楼一般,海水深处有龙脉蜿蜒,而湖泊则被沙丘环抱,营造出一个充满神话色彩的景象。
最后,“尽除金碧像,吾欲舍吾徒”表达了诗人对于物质世界的超脱和对精神追求的坚定。这里的“金碧像”可能指的是佛教中的供奉之物,而“吾欲舍吾徒”则是诗人想要放下尘世间的一切,包括自己的学生或弟子,以便专注于个人修行。
总体来说,这首诗是一次心灵的旅行,是对精神世界的深刻追求和向往。通过富有想象力的语言,诗人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既神秘又庄严的佛教净土之中。
愧馀生,背孀母,孤儿默泣。
哀哀寸草,未报春晖百一。
黯风尘,卅年轻换鬓丝白。城北。
旧家山,料尚有,儿时居宅。
朦胧乌桕,微颤东溪月色。
曾几番,抱书愁傍寒机侧。凄恻。
永负慈恩,外家闻见,还说依稀记得。
记柳岸霜疏,夜乌啼急。
秋卢耐晓,正淹梭泪尽,血飘残织。
望断南云,墓草林楸,空剩荒寂。
待更牵衣,索乳何从觅。
小楼孤倚。任凄风苦雨,恼人如许。
黝梨云、深掩重门,看碧甃凝香,零珠满地。
玉笛吹残,难再把、花魂唤起。
怅天风缥渺,杜宇数声,春意归去。天涯为问骚侣。
系金铃十万,曾护春未。
叹匆匆、芳事阑珊,待拎取残枝,也同春驻。
倦倚鸾篝煮寒灯,宵凉如水。
休再问、杏花消息,客窗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