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浅怕天炎,栽瓜欲接檐。
叶看新绿布,花又嫩黄添。
浇水知含喜,和羹足养廉。
此间方偃仰,李下为谁嫌。
庭浅怕天炎,栽瓜欲接檐。
叶看新绿布,花又嫩黄添。
浇水知含喜,和羹足养廉。
此间方偃仰,李下为谁嫌。
这首诗描绘了庭院中水瓜架的生动景象,充满了生活气息与自然之美。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水瓜生长的全过程,从栽种到成长,再到结出果实,每一环节都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
首句“庭浅怕天炎,栽瓜欲接檐”描绘了在炎热的夏日里,庭院中的水瓜架成为了一片清凉之地。诗人通过“浅”字,形象地表现了庭院的狭小,而“怕天炎”则突出了环境的酷热,这种反差更显出了水瓜架的珍贵。栽种水瓜的目的则是为了连接屋檐,不仅美化了环境,也增加了实用价值,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
接着,“叶看新绿布,花又嫩黄添”两句,诗人细致地描写了水瓜的成长过程。新绿的叶子铺满了架面,嫩黄色的花朵点缀其间,色彩鲜明,生机勃勃。这里运用了“布”字,形象地描绘了叶子的密集与覆盖,而“添”字则生动地表现了花朵的不断开放,给读者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
“浇水知含喜,和羹足养廉”两句,诗人进一步表达了对水瓜的喜爱之情。浇水时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而水瓜作为食材,其滋养的特性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里的“和羹”指水瓜可以用来烹饪美食,而“养廉”则可能暗喻了水瓜的清廉品质,即它不仅美味,而且有益健康,象征着一种高尚的生活态度。
最后,“此间方偃仰,李下为谁嫌”两句,诗人以自问自答的方式,表达了对水瓜架的喜爱与自信。在水瓜架下,无论是躺卧还是站立,都能感到舒适自在,无需担心任何非议。这里巧妙地将水瓜架与李树进行对比,暗示了水瓜架的无害与受欢迎,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和对自我价值的肯定。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水瓜架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与赞美,以及对和谐生活的追求。语言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动人,是一首富有生活情趣和哲理意味的佳作。
楚客忆关中,疏溪想汾水。
萦纡非一曲,意态如千里。
倒影罗文动,微波笑颜起。
君今赐环归,何人承玉趾。
乍起衣犹冷,微吟帽半欹。
霜凝南屋瓦,鸡唱后园枝。
洛水碧云晓,吴宫黄叶时。
两传千里意,书札不如诗。
宝书翻译学初成,振锡如飞白足轻。
彭泽因家凡几世,灵山预会是前生。
传灯已悟无为理,濡露犹怀罔极情。
从此多逢大居士,何人不愿解珠璎。
白衣曾拜汉尚书,今日恩光到敝庐。
再入龙楼称绮季,应缘狗监说相如。
中郎南镇权方重,内史高斋兴有馀。
遥想敬亭春欲暮,百花飞尽柳花初。
东阳本是佳山水,何况曾经沉隐侯。
化得邦人解吟咏,如今县令亦风流。
新开潭洞疑仙境,远写丹青到雍州。
落在寻常画师手,犹能三伏凛生秋。
侯家故吏歌声发,逸处能高怨处低。
今岁洛中无雨雪,眼前风景是江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