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吏非慵吏,官庐当草庐。
莺声流枕席,竹影泛巾裾。
竟日幽忧病,经年拥肿居。
欲寻芳杜去,未敢即题书。
隐吏非慵吏,官庐当草庐。
莺声流枕席,竹影泛巾裾。
竟日幽忧病,经年拥肿居。
欲寻芳杜去,未敢即题书。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官员在病中于官署内闲居的情景,充满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之美。首句“隐吏非慵吏”,巧妙地将“隐”与“吏”结合,既指官吏并非懒惰之人,也暗含了诗人对自身处境的自嘲与自我安慰。接着,“官庐当草庐”一句,通过对比官署与简陋的草庐,表达了诗人虽身居高位却心系简朴生活的态度。
“莺声流枕席,竹影泛巾裾”两句,运用了生动的听觉和视觉意象,描绘了鸟鸣与竹影带来的宁静与清幽,仿佛整个空间都被自然的韵律所填充,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这种对自然美的细腻捕捉,体现了诗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以及对美好事物的敏感感知。
“竟日幽忧病,经年拥肿居”则揭示了诗人因病而产生的幽忧情绪,以及长时间卧病在床的生活状态。然而,即便是在病痛之中,诗人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向往。“欲寻芳杜去,未敢即题书”表达了诗人渴望走出病榻,去探寻大自然的美好,但又因为身体原因未能如愿的遗憾之情。这种情感的细腻表达,使得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以及他对自由与健康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卧病期间对自然之美的向往与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同时也流露出一丝淡淡的无奈与遗憾。它不仅是一幅静谧而略带忧郁的画面,更是一首富含哲思与情感深度的作品。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