娟娟山日拂鲜苔,冉冉江风过落梅。
梅落苔鲜两相催,美人欲来竟不来。
且须顾影自倾杯,醉舞中流夕阳回。
夕阳回,狂波阻。
前峰一带寂无人,春光非余孰怜汝。
娟娟山日拂鲜苔,冉冉江风过落梅。
梅落苔鲜两相催,美人欲来竟不来。
且须顾影自倾杯,醉舞中流夕阳回。
夕阳回,狂波阻。
前峰一带寂无人,春光非余孰怜汝。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而略带忧郁的山水画卷。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山日与鲜苔、江风与落梅交织的画面,营造出一种清冷而又不失生机的氛围。"娟娟山日拂鲜苔,冉冉江风过落梅",山日轻柔地抚摸着青苔,江风缓缓吹过凋零的梅花,展现出自然界的温柔与静美。
接着,诗人通过"梅落苔鲜两相催",将梅花的凋谢与青苔的生长巧妙地联系起来,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更迭。"美人欲来竟不来"一句,既是对自然景象的感慨,也暗含了对美好事物难以长久的无奈与遗憾。
后半部分,诗人转向自我反思与情感抒发:"且须顾影自倾杯,醉舞中流夕阳回。"在面对自然与人生的无常时,诗人选择以饮酒自娱,借醉舞来对抗内心的孤独与失落,寻求片刻的解脱。"夕阳回,狂波阻",夕阳虽回,但狂波依旧,象征着时光的流逝与外界环境的不可控。
最后,"前峰一带寂无人,春光非余孰怜汝",表达了诗人对春光易逝、世事无常的深深感慨。在寂静的山峰前,春光似乎只有诗人一人欣赏,凸显出人与自然、人与世界的相对孤独与渺小。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和诗人内心情感的深刻揭示,展现了明末文人面对生命无常、世事变迁时的复杂心境,以及他们在困境中寻求精神慰藉的努力。
落落乔松说九华,远移霜骨想专车。
沦脂此地能和药,结实殊方却入茶。
村女拾钗分翠叶,野人敲粉聚黄花。
翛然一径穷芝岭,晓见飞云夕见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