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国无人敢挟书,峄山碑自篆虫鱼。
至今览者赏奇古,先汉文章已不如。
通国无人敢挟书,峄山碑自篆虫鱼。
至今览者赏奇古,先汉文章已不如。
这首诗是刘克庄的《读秦纪七绝·其七》,表达了对古代文献难以保存和传承的感慨。诗人通过观察现实中的景象,抒发了对历史变迁的思考。
“通国无人敢挟书”,描绘了一种图书遭到破坏、遗失的情形,没有人敢于携带这些书籍,或许是因为战乱、禁令或其他原因,使得书籍成了稀罕之物。这一句反映了诗人对知识传承断裂的担忧。
“峄山碑自篆虫鱼”,则形象地描绘了一种自然力量侵蚀文化遗产的情景。峄山碑指的是古代刻于石碑上的文字,这些本应留给后世的宝贵文献却被时光和自然力的侵蚀,变得难以辨识,就像篆文(一种古老的书法)被虫子啃咬,鱼儿游弋其间,象征着文化的消亡。
至于“至今览者赏奇古,先汉文章已不如”,诗人表达了对古代文献的赞美之情,同时也感慨于现存的文章已经无法与先秦时期的文章相比。这不仅是对于文学价值的认同,也反映出诗人对历史文化传承中断的无奈和惆怅。
整首诗通过对古文献遭遇破坏、自然侵蚀以及文化传承中断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历史记忆的珍视,以及对于知识与文化遗产无法完整流传的深切忧虑。
朝日不受雾,晴光似晖晖。
忽然快我心,清风为解围。
坐见九里松,旌幢碧相依。
天竺了在望,上有祥云微。
西湖一千顷,圆荷覆青衣。
轻舟竞游览,往往俗客稀。
幸及新雨霁,欣逢露初晞。
水光与山色,高低映郊畿。
佳哉气葱郁,观阙何巍巍。
谁云门庭远,咫尺永天威。
诸公萃俊杰,高论玉麈挥。
载酒旨且多,不醉无庸归。
馀欢到献酢,滟滟双鸳飞。
新诗烂锦段,想见劳心机。
顾我虽百拙,续貂重相违。
明年若重来,种种当如几。
六峰环翠绕金蓝,下马初尝一酌甘。
久旱喜看云气浃,晚风吹雨过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