阙里当年语从心,至今踪迹尚难寻。
况君直至无心处,肯向人前话浅深。
阙里当年语从心,至今踪迹尚难寻。
况君直至无心处,肯向人前话浅深。
这首诗由宋代朱熹所作,名为《伯谏和诗云邪色哇声方漫漫是中正气愈骎骎予谓此乃圣人从心之妙三叹成诗重以问彼二首(其二)》中的第二首。诗中通过对比“邪色哇声”与“中正气”的不同状态,表达了对圣人“从心”境界的赞叹与追求。
首句“阙里当年语从心”,借用孔子讲学之地“阙里”,暗指圣人言行皆出于真心,强调了内心的真诚与道德的实践。接下来,“至今踪迹尚难寻”则感叹这种高尚品质在当今社会的稀缺,流露出一种深深的遗憾与向往。
“况君直至无心处,肯向人前话浅深。”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主题,指出即使是在最纯粹、最无欲无求的状态下,圣人也难以找到能够真正理解并表达自己内心深处思想情感的人。这里不仅体现了圣人的孤独与高远,也暗示了人与人之间理解和沟通的难度。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圣人境界的描绘与赞美,以及对现代社会中这种境界缺失的反思,表达了作者对于道德修养和个人精神追求的深刻思考。诗中蕴含的哲理与情感,既是对古代圣贤的致敬,也是对现代人自我提升的启示。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