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体当如泡影观,法身清净本坚完。
四千八万陀罗臂,艾炷教君何处安。
幻体当如泡影观,法身清净本坚完。
四千八万陀罗臂,艾炷教君何处安。
这首诗以佛教比喻手法,表达了对人生的虚幻和无常的认识。"幻体当如泡影观",意指人的身体如同梦幻泡影,短暂而易逝,暗示世间万物皆为虚幻。"法身清净本坚完",则强调内在的精神本质——法身(即真我或不朽的灵魂)是清净且永恒不变的。
接下来的"四千八万陀罗臂",陀罗臂在佛教中象征无数的手臂,这里可能象征着人生的繁复和复杂。诗人问及,面对这样的身体状况,即使有再多的手臂(可能暗指痛苦或困扰),"艾炷教君何处安",又怎能用艾草(古代医疗常用的一种热敷方法)来真正解决问题呢?这句诗寓言般地表达了人生苦难无法简单治愈,唯有内心的清净和智慧才能应对。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医疗场景,深入浅出地探讨了人生的虚幻与实相,以及如何超越世俗困扰,寻求内心真正的安宁。郑清之作为南宋时期的官员,其诗作常常带有哲理思考,此诗也不例外。
峨峨千里马,西洋称巨舸。
非车乃用轮,涉水翻利火。
首尾形如梭,重楼咸豁閜。
分房俨栖鸽,排列右复左。
烟起声隆隆,两旁迅转輠。
上有机如衡,时杌叹时堕。
激浪拖馀波,遥舟尚掀播。
有时遇惊飙,飞行仍贴妥。
浔阳达扬子,为期一日可。
岂有缩地方,浑疑天上坐。
繄余曾乘此,偏虞夷性叵。
忆昔严海防,惜哉论未果。
遂令千馀年,中夏遍贻祸。
深目与卷发,横行丑徒夥。
圣世虽羁縻,防闲毋弛惰。
值此时势艰,谁能胜担荷。
书生抱杞忧,敷陈不嫌琐。
临风一放歌,江波何淡沱。
期颐预祝除腥腻,活火添薪煮嫩菘。
雅谑不嫌京海派,清谈竞辩色心空。
掀髯拟古情犹热,走笔成诗句独雄。
更卜花朝同一醉,未知今是几番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