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题沈石田游张公洞诗画》
《题沈石田游张公洞诗画》全文
明 / 石宝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南楼午梦袪复生,长风掣卷双眼明。

姑苏沈翁得名旧,不独画好诗更精。

敷金山头片明出,张公洞口春云横。

跻攀始信老益壮,貌写不遣神遗情。

立当空谷虎豹栗,吟入窈幽夔魍惊。

不知元气已渗泄,宛见石笋俱峥嵘。

层峦绝巘触遐思,百岁几日能閒行。

纵无健步斗石角,愿借地圭湔尘缨。

江湖亦与廓庙等,富贵何止蝉翼轻。

青山白发自夙约,今我秋霜已数茎。

(0)
鉴赏

此诗由明代诗人石宝所作,题为《题沈石田游张公洞诗画》。诗中描绘了沈石田游历张公洞时的所见所感,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之美与艺术之妙。

首句“南楼午梦袪复生”,以午后的梦境引出对张公洞的向往,暗示了沈石田内心的宁静与对自然的渴望。接着“长风掣卷双眼明”一句,生动描绘了风的力度与速度,仿佛能将画卷展开,让读者感受到一种精神上的觉醒与明亮。

“姑苏沈翁得名旧,不独画好诗更精”赞扬了沈石田不仅在绘画上造诣深厚,在诗歌创作上也同样出色。接下来的几句“敷金山头片明出,张公洞口春云横”则直接描绘了张公洞的自然景观,山头一片明净,洞口春云缭绕,营造了一种清新脱俗的氛围。

“跻攀始信老益壮,貌写不遣神遗情”表达了对沈石田年老而精神依然饱满的赞美,同时也体现了他对自然景色的深刻理解和情感的投入。接下来的“立当空谷虎豹栗,吟入窈幽夔魍惊”更是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描绘了沈石田面对自然之美的震撼感受,仿佛置身于深谷之中,连虎豹都为之栗栗。

“不知元气已渗泄,宛见石笋俱峥嵘”则进一步强调了自然界的生机与活力,仿佛元气已经渗透到每一处,石笋也显得格外挺拔。最后,“层峦绝巘触遐思,百岁几日能闲行”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无限遐想和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纵无健步斗石角,愿借地圭湔尘缨”则是诗人对自身能力的谦逊表达,即使无法亲自攀登,也希望借助某种方式接近自然,洗净心灵的尘埃。接下来的“江湖亦与廓庙等,富贵何止蝉翼轻”则从另一个角度赞美了自然与艺术的价值,将其与世俗的荣华富贵相提并论,显示出对精神追求的重视。

“青山白发自夙约,今我秋霜已数茎”则以青山与白发作为象征,表达了诗人与自然的约定,以及岁月的无情流逝。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沈石田艺术成就的赞誉,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深刻感悟,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作者介绍

石宝
朝代:明

真定府藁城人,字邦彦,号熊峰。成化二十三年与兄石玠同举进士。与修《大明会典》。累擢为礼部尚书兼学士掌詹事府事。授检讨。嘉靖三年以吏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直内阁。守己鲠狷,持论坚确,进退凛然。辞归时襆被一车而已,都人叹其廉洁。所作诗淹雅清峭,讽谕婉约,有词人之风。有《熊峰集》、《恒阳集》。
猜你喜欢

再答

拙者奔驰智者藏,细论朝体岂无伤。

苍生困敝谁更化,贤弼优游自考祥。

四海唐虞终我事,三川风月且吾乡。

军中不识阳春赠,几按青萍骇夜光。

(0)

次韵答子渊学士

忆昔明道初,穷冬极短昼。

给札金銮坡,孤拙并髦秀。

诸公名世才,奋笔若神佑。

芜辞亦见收,圣造等天覆。

子渊亲契深,实出同试右。

自兹接珍群,轩翼羾紫宙。

忠义必相勉,权利孰肯就。

洞照无隐情,胸臆烂辰宿。

宦路有亨塞,叨窃愧鄙陋。

何时聚德星,一慰荀陈旧。

(0)

韩忠宪公挽词二首·其二

中台典故明,二府弼谐成。

车挂身方佚,舟移世共惊。

霜风吹缟帐,野月照丹旌。

寂寞都门路,伤哉如昔行。

(0)

出京后舟中有作寄仲文韩二兄弟永叔欧阳九和叔杜二

久居倦京城,归心日倾写。

扁舟理棹楫,已与峻流下。

断岸如崩山,远树若奔马。

回头云间阙,出没见图画。

还家快虽暂,去国伤以乍。

况我二三友,眷恋数返驾。

前夕南巷堤,昨日东城舍。

论精如可收,意密不见罅。

恍惚梦寐中,萧然已相舍。

他人所至乐,惟我气类寡。

迂僻不能镌,往往自嗟骂。

平生居京都,君辈乃知者。

异乡孰与言,救谤定不暇。

柔软众所佳,佞面谁可借。

中怀百忧集,包酿似菹鲊。

身世苦飘浮,岁月不可把。

后期浩难知,高吟但悲洒。

(0)

哭友人任向

暮哭寝门外,南望愁云昏。

何言英迈气,奄成幽寂魂。

寒月长夜台,秋风黄蒿原。

十载金石心,凄凉谁与言。

(0)

行次岐山

坤维五十郡,麾节忝师垣。

缓辔犹秦甸,前驱已剑门。

傥来增客气,重寄愧君恩。

昨夜岐山梦,三归修竹园。

(0)
诗词分类
人生 寒食节 悼念 赞美 中秋节 田园 山水 思乡 夏天 爱情 元宵节 母亲 战争 劳动 励志
诗人
陈宏谋 阿桂 金章宗 赵岐 蔡蒙吉 孙浩然 陈宗礼 孟珙 方孝标 仲长统 胡煦 叶李 郑常 陈翥 沈荃 苏小小 杜淹 仇靖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