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境两俱夺,从来正令行。
不论佛与祖,那说圣凡情。
拟犯吹毛剑,还伤值木盲。
进前求妙会,特地打精灵。
人境两俱夺,从来正令行。
不论佛与祖,那说圣凡情。
拟犯吹毛剑,还伤值木盲。
进前求妙会,特地打精灵。
这首诗出自唐代克符道者的《颂》系列之三,以深邃的哲理和独特的修辞风格,探讨了人与自然、佛与世俗、圣与凡之间的关系,以及修行者在追求真理过程中的内心挣扎与觉悟。
首句“人境两俱夺”,开篇即揭示出诗人对现实世界与精神世界的深刻洞察,暗示人在物质世界与心灵世界的双重束缚中寻求解脱。接着,“从来正令行”强调了遵循正道的重要性,无论是在物质世界还是精神世界,都应遵循正确的法则行事。
“不论佛与祖,那说圣凡情”则进一步深化了对宗教与世俗情感的思考,指出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不应被传统信仰或情感所局限,而应超越这些界限,达到更高的精神境界。
“拟犯吹毛剑,还伤值木盲”运用形象的比喻,表达了修行者在追求真理时可能会遭遇的困难与挑战,如同面对锐利的吹毛剑,既可能伤害到自己(象征内心的迷茫与困惑),也可能伤害到他人(象征因误解而产生的冲突)。这反映了修行之路的艰难与复杂性。
最后,“进前求妙会,特地打精灵”表达了修行者不畏艰难,勇往直前,寻求与宇宙真理的契合,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对内在自我(精灵)的觉醒与理解。这种觉醒不仅仅是对外在世界的认识,更是对内在心灵世界的深刻洞察,是修行者最终目标的体现。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富有哲理的论述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克符道者对于人生、修行、真理追求的深刻思考,以及对个体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关系的独到见解。
少时不辩中秋月,视与常时无各别。
老来偏与月相恋,恋月还应恋佳节。
老人能得几中秋,信是流光不可留。
古今换人不换月,旧月新人风马牛。
壶中有酒且为乐,杯巡到手莫推却。
月圆还似故人圆,故人散去如月落。
眼中渐觉少故人,乘月夜游谁我嗔。
高歌太白问月句,自诧白发欺青春。
青春白发固不及,豪捲酒波连月吸。
老夫老及六十年,更问中秋赊四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