拂晓篮舆出蠡城,稽山照眼鉴湖明。
千岩深处十峰好,万壑流中双涧清。
香霭嘘成普贤像,风松吹作法华声。
灵乌不肯来城郭,长伴高僧避宠荣。
拂晓篮舆出蠡城,稽山照眼鉴湖明。
千岩深处十峰好,万壑流中双涧清。
香霭嘘成普贤像,风松吹作法华声。
灵乌不肯来城郭,长伴高僧避宠荣。
此诗描绘了诗人清晨出游,探访天衣寺的所见所感。首句“拂晓篮舆出蠡城”以轻快之笔勾勒出晨光初破,诗人乘坐竹轿,从蠡城出发的情景,透露出一种清新脱俗的气息。接着,“稽山照眼鉴湖明”一句,以“稽山”与“鉴湖”的明亮映照,展现出一幅山水相映、光影交织的壮丽画卷,令人心旷神怡。
“千岩深处十峰好,万壑流中双涧清”两句,进一步渲染了天衣寺所在之地的幽静与秀美。千岩万壑之中,十座山峰挺拔秀丽,两道溪涧在万壑间潺潺流淌,清澈见底,营造出一种远离尘嚣、超凡脱俗的意境。
“香霭嘘成普贤像,风松吹作法华声”则将自然景观与宗教氛围巧妙融合,香烟缭绕中仿佛显现普贤菩萨的形象,微风吹过松林,仿佛是法华经的诵读之声,增添了诗篇的神秘与庄严色彩。
最后,“灵乌不肯来城郭,长伴高僧避宠荣”以灵鸟不愿飞入繁华的城市,选择与高僧为伴,隐居于山林,象征着对清净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名利的淡泊。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邃的寓意,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以及对精神世界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