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起望岱宗,尚远数百里。
平郊午跸停,少岱在尺咫。
已据拔地势,特因近岳尔。
广陆半月行,见山心早喜。
斧斤岂能禁,山木忆尝美。峭壁馀孤松,?㙷孙枝起。
樵苏所不到,于险得安只。
晓起望岱宗,尚远数百里。
平郊午跸停,少岱在尺咫。
已据拔地势,特因近岳尔。
广陆半月行,见山心早喜。
斧斤岂能禁,山木忆尝美。峭壁馀孤松,?㙷孙枝起。
樵苏所不到,于险得安只。
此诗描绘了诗人清晨登高远眺,初见泰山的壮丽景象。诗中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从远眺到近观的过程,以及对泰山独特地理优势的赞叹。
首句“晓起望岱宗,尚远数百里”,开篇即点明时间与地点,诗人于清晨起身,远眺泰山,此时泰山还隐于远处,相距数百里之遥。这既勾勒出泰山的雄伟,也预示着接下来将有更近距离的观察。
接着,“平郊午跸停,少岱在尺咫”两句,描述了诗人继续前行,直至抵达平坦的郊野,午时停下脚步,此时泰山已近在咫尺,仿佛伸手可及。这种由远及近的视角转换,不仅增强了画面的立体感,也体现了诗人对泰山的亲近之情。
“已据拔地势,特因近岳尔”则进一步赞美了泰山的独特地理位置,强调其拔地而起的气势,以及靠近山脉所带来的特殊优势。这不仅是对泰山自然景观的赞美,也是对其地理环境的深刻理解。
“广陆半月行,见山心早喜”表达了诗人长途跋涉后见到泰山时的喜悦心情。在经历了长时间的行走之后,终于亲眼目睹了心中的巍峨大山,内心的激动与喜悦溢于言表。
“斧斤岂能禁,山木忆尝美”一句,诗人借物抒情,通过想象山林中的树木虽受斧斤之害,但依然记得曾经的美丽,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珍惜与怀念。这不仅是对泰山自然风光的赞美,也是对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考。
“峭壁馀孤松,?㙷孙枝起”描绘了泰山峭壁之上,仅存的几株孤松,以及它们顽强生长的枝条。这一景象既展示了泰山的险峻之美,也象征了生命的坚韧与不屈。
“樵苏所不到,于险得安只”最后两句,诗人以“樵苏”(砍柴)为喻,表达了即使在险峻之地,也能找到安全与宁静。这不仅是对泰山险境中生命之美的赞颂,也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思考。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邃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泰山的深情厚意,以及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
蜀山高,年年草木愁旌旄,西风凓冽心烦劳。
绝壁岧峣开剑阁,栈道微茫千里窄。
哀猿昼昼向人啼,豺虎嗥号夜相索。
恨雨愁风魍魉豪,自古何曾帝王宅。
当年昭烈汉王孙,羁旅风云无所托。
先起奸雄不让人,草庐权定三分策。
他如窃据公孙述,只作须臾狐兔窟。
英雄步武自堂堂,险阻从来无用物。
空使蛇龙作战场,孤儿弱母家相失。
不见君乡昔日有望帝,化为杜鹃一何细。
日日催归归无计,倒啼血泪三春逝。
昨朝相逢在狭路,死生一言不相顾。
今朝相逢都市中,挥鞭掉首去若风。
朱家剧孟世罕有,敦盘三物俱成空。
夫君慷慨燕南客,珠袍锦带何翕赫。
床头莫邪中夜鸣,睥睨泰山轻一掷。
相逢不语心自知,倾盖已作千秋期。
荆卿不得鲁句践,易水衣冠徒尔为。
我过朱圉山,山势何缥缈。
丹崖卧横纹,十里行未了。
寒路风沙集,冰溪清渭绕。
鸡犬叫云中,人家出树杪。
天寒烟不上,道险壑方窈。
移神探古迹,流目瞩去鸟。
海内多战斗,河西尚征剿。
苦为行迟迟,半是忧悄悄。
云开西倾青,日出伏羌晓。
问奇怀胼胝,寻幽披萝茑。
因爱山中静,人世多纷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