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馀年一梦虚,长江天险恨成墟。
伤心北去悲亡国,化血南归认故居。
不负生来仁义性,无惭读尽圣贤书。
千秋忠孝寻遗迹,文笔峰头一草庐。
四十馀年一梦虚,长江天险恨成墟。
伤心北去悲亡国,化血南归认故居。
不负生来仁义性,无惭读尽圣贤书。
千秋忠孝寻遗迹,文笔峰头一草庐。
这首诗《论古十二首》中的某一首,由清代诗人章甫所作,通过深沉的历史反思与个人情感交织,展现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以及对忠孝精神的追寻。
首句“四十馀年一梦虚”,开篇即以“四十馀年”这一漫长的时间跨度,暗示了历史的悠长与个人经历的短暂,将读者带入一个跨越时间的思考空间。“一梦虚”则表达了对过往岁月的虚幻感,或许暗含着对历史兴衰、个人命运的无奈与感慨。
“长江天险恨成墟”一句,将长江描绘为天险,却最终成为废墟,隐喻了历史上的战争与破坏,表达了对过去辉煌景象消逝的遗憾和痛心。
“伤心北去悲亡国,化血南归认故居”两句,进一步深化了对历史变迁和个人命运的哀叹。北去与南归,分别代表了国家的兴衰与个人的流离失所,化血与认故居,则是对于历史悲剧的深刻体验与个人情感的强烈表达。
“不负生来仁义性,无惭读尽圣贤书”两句,体现了诗人对自己人格与学识的自信与自豪。他坚信自己生来具有仁义之性,并且通过广泛阅读圣贤之书,获得了道德与智慧的滋养,这不仅是对个人品质的肯定,也是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同。
最后,“千秋忠孝寻遗迹,文笔峰头一草庐”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忠孝精神的追求与向往。在历史的长河中寻找忠孝的痕迹,寄托于文笔峰头的一座简陋草庐,既是对理想生活状态的想象,也是对内心宁静与精神家园的渴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与反思,展现了诗人对个人命运、国家兴衰以及忠孝精神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充满了浓郁的历史感与人文关怀。
江上连樯叠鼓行,不争微利即争名。
算来无似君潇洒,来往空船载月明。
南坡玉雪万花团,旧约东风载酒看。
冷落铜瓶一枝亚,今年天女亦酸寒。
北山松竹堪怡颜,千岩观前多好山。
谁云都无卓锥地,亦尚有此茅三间。
洞门无常钥不关,小径百曲苍龙盘。
众芳迷人不知处,片云与我俱忘还。
花前一杯重鼎吕,明日戽田并灌圃。
种苗种豆从此忙,昨夜惊雷送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