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七月飓风作,驾海驱山势何恶。
沿江滨海万人家,一半漂流喂蛟鳄。
今年七月仍飓风,驱山驾海势略同。
人家有备幸多免,禾偃木拔岁则凶。
我闻有道唐虞世,风不鸣条雨沾块。
休徵五事来应时,百谷用成民用乂。
当今公道如天开,金縢既启群公来。
宾贤养老天子圣,风伯尔独胡为哉。
去年七月飓风作,驾海驱山势何恶。
沿江滨海万人家,一半漂流喂蛟鳄。
今年七月仍飓风,驱山驾海势略同。
人家有备幸多免,禾偃木拔岁则凶。
我闻有道唐虞世,风不鸣条雨沾块。
休徵五事来应时,百谷用成民用乂。
当今公道如天开,金縢既启群公来。
宾贤养老天子圣,风伯尔独胡为哉。
这首诗由明代诗人王鏊所作,名为《七月三日大风》。诗中描绘了两次飓风来袭的情景,对比了自然灾害对人民生活的影响,以及在不同社会环境下的应对方式。
首句“去年七月飓风作,驾海驱山势何恶”,描述了去年七月飓风的猛烈,它如同驾驭大海和山岳,威力惊人。接着,“沿江滨海万人家,一半漂流喂蛟鳄”描绘了飓风带来的破坏,沿江滨海的众多家庭遭受损失,一半的房屋被摧毁,人们流离失所,甚至成为蛟鳄的食物。
第二年同样的月份,再次遭遇飓风,“今年七月仍飓风,驱山驾海势略同”。尽管情况相似,但“人家有备幸多免”,因为有了前一年的经验,人们提前做好了准备,因此损失相对较小。然而,“禾偃木拔岁则凶”,农作物倒伏,树木被拔起,这一年收成不佳,预示着将是一个荒年。
接下来,诗人转而思考在理想的社会环境下,自然灾害的影响会如何。他提到“我闻有道唐虞世,风不鸣条雨沾块”,想象了一个理想的社会,即唐虞时代,那时的自然现象不会造成破坏,风雨温和,有利于万物生长。诗人进一步阐述,如果这样的理想状态能够实现,那么“休徵五事来应时,百谷用成民用乂”,即五种吉祥的征兆会适时出现,使得各种谷物得以丰收,百姓生活安定。
最后,诗人表达了对当前社会的期望:“当今公道如天开,金縢既启群公来。宾贤养老天子圣,风伯尔独胡为哉。”他认为当下的社会应该像天空一样公正,开启金縢(古代藏重要文书的容器),让贤者受到尊敬,老人得到照顾,天子圣明。对于风神(风伯)而言,既然社会已经如此公正和谐,为何还要制造灾害呢?
整首诗通过对比现实与理想社会中的自然灾害影响,表达了诗人对公正和谐社会的向往,以及对自然灾害给人民生活带来苦难的深切同情。
鹰鹯击众乌,众鸟无能为。
胡然坠蓬藋,自损风云姿。
虽称六羽翮,零落何所施。
蜂虿小有毒,螫人人不知。
昔为众鸟畏,今为众鸟欺。
既言覆其巢,又已攫其儿。
覆巢犹且可,攫子当如何。
哀哀三黄口,泣血纷滂沱。
好生上帝德,无乃伤天和。
谁为诉九阍,三面去网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