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存知世禁,身在且桓槃。
难借上方剑,空留柱下冠。
月明那愧影,天阔且飞翰。
细诵伐檀句,犹知畏素餐。
舌存知世禁,身在且桓槃。
难借上方剑,空留柱下冠。
月明那愧影,天阔且飞翰。
细诵伐檀句,犹知畏素餐。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王希文所作的《和司马中丞王岱麓公韵(其四)》中的片段。通过“舌存知世禁,身在且桓槃”这两句,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世事的深刻洞察与自我的坚守。诗人以“舌存”表达自己对世间的规则与禁令有着清晰的认识,而“身在且桓槃”则表明他虽身处其中,但依然保持着内心的独立与坚定。
接下来的“难借上方剑,空留柱下冠”,进一步揭示了诗人对于权力与权威的态度。他似乎在说,难以借助那些高高在上的力量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只能空留象征着智慧与德行的“柱下冠”作为自我勉励。这种态度体现了诗人对于道德与智慧的重视,以及对现实的清醒认识。
“月明那愧影,天阔且飞翰”两句,诗人以自然景象为喻,表达了无论外界如何变化,内心坚守的原则与信念不应动摇。月光下的影子即使在明亮的夜晚也不会感到羞愧,广阔的天空中,鸟儿可以自由飞翔。这里隐含着诗人对于个人品格与自由追求的坚持。
最后,“细诵伐檀句,犹知畏素餐”两句,引用了《诗经·国风·魏风·伐檀》中的诗句,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于劳动与收获之间关系的理解。他认为,只有通过辛勤的劳动,才能避免“畏素餐”的尴尬,即不劳而获的羞耻感。这不仅是对古人智慧的引用,也是对自己生活态度的体现,即通过努力工作获得成果,方能心安理得。
整体而言,这首诗展现了诗人对于世事的深刻思考、对于道德与智慧的重视、以及对于个人品格与自由追求的坚持。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历史典故的引用,诗人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坚韧不拔的生活态度。
我家低田水没肚,五男割稻冻慄股。
劳劳似共雨争夺,稻芽渐向镰头吐。
蓬蓬纂纂缀青针,稻既生芽禾应腐。
腐馀割得尚欢喜,计利当存十之五。
小家伶仃止夫妇,稻烂水深无力取。
口中之食眼中饱,忍见穗头沈着土。
波间粒粒付鱼雁,一年生计空辛苦。
但忧两口不聊生,未暇徵租虑官府。
老翁坐对沈龟哭,婆亦号咷向空釜。
云昏月墨忘关门,隔壁咆哮一声虎。
有册有册一尺畸,启阅重是磨崖碑。
平原太守气骨壮,杀贼馀力存毛锥。
千年白石耀深刻,风雨不剥神扶持。
铜柱莫拔魑魅走,铁网欲破珊瑚支。
快观书法十数过,驯读其语增噫嘻。
君王爱色不爱国,金钱买祸由洗儿。
长安洛阳要自陷,法宫蜀栈谁安危。
嗣君虽然返旧物,以得补失终磷缁。
此碑颂德实揭过,有家有国留箴规。
晴窗日拓不辍手,来禽青李生蛛丝。
行路难,太行九折何盘盘。
枯藤老树挂绝壁,揽衣欲上愁攀援。
行路难,瞿塘三峡激流湍。
舟行咫尺苦难进,宛如生度蛟龙关。
山之高,水之险,不似人心千万变。
人心危峻不可窥,眼前突兀峰九疑。
人心险诈不可测,平地波澜起千尺。
当年握手出肺肝,讵料相逢不相识。
春风昨日五侯门,秋雨今朝廷尉宅。
君不见春申舍人有李园,棘门之祸诚何冤。
又不见田文车马三千客,五百姓名书怨牒。
行路难,危于山,险于水。
不独悠悠世上儿,骨肉相看亦如此,行路之难难莫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