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壁青灯劝读书,窥窗素月唤看渠。
向来诸老端何似,未必千年便不如。
春后春前双雪鬓,江南江北一茅庐。
只愁夜饮无供给,小雨新肥半圃蔬。
背壁青灯劝读书,窥窗素月唤看渠。
向来诸老端何似,未必千年便不如。
春后春前双雪鬓,江南江北一茅庐。
只愁夜饮无供给,小雨新肥半圃蔬。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文人在静谧夜晚的读书生活。"背壁青灯劝读书,窥窗素月唤看渠"两句,生动地展现了诗人独自一人,在清冷的灯光下沉浸于书海之中,偶尔抬头便能看到窗外明净如洗的夜空和那轮洁白的明月。这里的"劝读书"和"唤看渠"都透露出诗人对知识的渴望和学习的热情。
接下来的"向来诸老端何似,未必千年便不如"表达了诗人对于前人的敬仰之心,同时也流露出一丝自信,即使是古代的圣贤,也有可能在某些方面不及自己。这种自信中带有一丝谦逊,体现出诗人对知识无限追求的态度。
"春后春前双雪鬓,江南江北一茅庐"这两句,通过对时光流转和自然环境的描绘,表达了诗人的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情怀。头发如雪,象征着年岁已高,而"一茅庐"则是隐居生活的写照,显示出诗人对于世俗纷扰的超脱和对自然的亲近。
最后两句"只愁夜饮无供给,小雨新肥半圃蔬",则透露出诗人的生活虽然简朴,但仍有所忧虑。夜晚独坐时,缺少了酒水来助兴,而小雨后园中的蔬菜虽然新鲜且肥美,也只能勉强解决一日三餐的需要。这两句通过对物质条件的简单描写,反映出诗人生活上的自足与满足,同时也流露出些许的孤独感和生存的艰辛。
整首诗通过对夜晚读书、自然环境、个人情怀以及生活状态的描绘,展现了诗人超脱世俗、淡泊明志的高洁品格,以及他在物质匮乏中寻找精神寄托的独特生活态度。
丹绂双纹绶,朱轓左画轮。
平生固自负,归去亦荣亲。
美俗馀分陜,悲歌激在陈。
别离俱未易,因目二毛新。
三清殿前木槿树,朝繁夜暗自相催。
晨光始出洛水上,暮雨又下云阳台。
仙姬神女衣服丽,紫玉杂佩垂玫瑰。
春馀众木苦寥落,况乃渐逼清秋来。
繁花满目真可惜,稍稍万户铺苍苔。
黄冠道士情意薄,见似不见年年开。
清风满席车马少,莫与共赏倾金罍。
尝疑壶中有仙术,安得升天系白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