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名岂不荣,遗道亦安忍。
君看赵孟徒,千古同一尽。
浮名岂不荣,遗道亦安忍。
君看赵孟徒,千古同一尽。
这首诗名为《感兴(其二)》,是宋代诗人徐鹿卿所作。在诗中,诗人探讨了名誉与道德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生最终归于虚无的主题。
“浮名岂不荣”,开篇即提出对名誉的思考,指出名誉虽能带来荣耀,但并非永恒。接着,“遗道亦安忍”则表达了对道德坚守的坚持,即使面对诱惑和困难,也要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君看赵孟徒,千古同一尽”,诗人以赵孟为例,说明无论在哪个时代,那些追求名誉而忽视道德的人最终都将走向同样的结局——消逝。
整首诗通过对比名誉与道德,以及对历史人物的反思,传达了诗人对于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名誉虽能短暂地带来荣耀,但真正的价值在于坚守道德,追求内心的平静与真实。诗人警示世人,不应过于追求外在的荣誉,而应注重内在的道德修养,这样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