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山下路,所至出尘氛。
凿槛穿奇石,疏帘夹众芬。
池分惠泉雨,峰剪具区云。
到处留题满,何人宝墨君。
九龙山下路,所至出尘氛。
凿槛穿奇石,疏帘夹众芬。
池分惠泉雨,峰剪具区云。
到处留题满,何人宝墨君。
此诗描绘了九龙山下的游览之景,诗人行经之处,尘嚣尽去,心境随之宁静。开篇“九龙山下路,所至出尘氛”以山为背景,路为线索,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的氛围。接着,“凿槛穿奇石,疏帘夹众芬”两句,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工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画面,奇石被巧妙地嵌入栏杆之中,而帘幕则轻盈地悬挂于其间,不仅隔绝了外界的喧嚣,也引入了花香,营造出一种幽静而又充满生机的意境。
“池分惠泉雨,峰剪具区云”进一步扩展了画面的层次感和空间感。池水仿佛是惠泉的雨滴汇聚而成,清澈透明;而远处的山峰,则如同被剪裁过的云朵,形态各异,既展现了自然界的壮丽,又赋予了画面以动态美。这两句通过水与云的对比,不仅突出了自然景观的多样性,也暗示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
最后,“到处留题满,何人宝墨君”表达了诗人游览过程中对美景的赞叹之情,以及对能够留下墨宝的期待。这里的“宝墨君”不仅指能留下墨宝的人,也暗含了对美好事物的珍视和传承之意。整首诗通过对九龙山下景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与赞美,同时也流露出对文化传承的思考。
岁当己亥三月初,天子南幸鄢郢都。
飞书走檄连日夜,藩司之使催皇夫。
编氓土著签不足,流居浮户贴始敷。
索资要赂弊难竟,私有里甲公吏徒。
高原竖旗众夫集,县官领夫速行役。
额夫四百征已办,发票捉人尚村邑。
城中杻械絷盈道,中男幼丁尽供籍。
问之何物为此谋,校官署职明需求。
赤金白银惟意纳,少者禁锢多即收。
穷乡下井宁得脱,苦刑痛笞无时休。
丝毫公费非不有,簿册夸张任其手。
小民但图免淹系,儿女何辞易升斗。
君不见广文昔时饭不足,仆妾年来厌粱肉。
又不见苍头役卒衣旧鹑,夜半通贿人椓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