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写琅玕近石傍,半丛春雨半秋霜。
云门山客岂无意,老干不如新笋长。
谁写琅玕近石傍,半丛春雨半秋霜。
云门山客岂无意,老干不如新笋长。
此诗由明代僧人释宗泐所作,名为《题张士衡画竹》。诗中描绘了画家张士衡笔下之竹的生动形象,通过对比春雨与秋霜,展现了竹子在不同季节中的生长状态。
首句“谁写琅玕近石傍”,以“琅玕”借指竹子,巧妙地将竹子置于岩石旁,营造出一种自然和谐的场景。接着,“半丛春雨半秋霜”一句,运用对比手法,描绘了竹子在春雨滋润和秋霜侵袭下的不同风貌,既表现了竹子生命力的顽强,也暗示了自然界四季更迭的规律。
“云门山客岂无意,老干不如新笋长”两句,诗人以云门山客自比,表达了对竹子生长过程的独特见解。这里,“老干”象征着岁月的积累与经验的沉淀,“新笋”则代表新生与希望。诗人通过这一对比,不仅赞美了竹子坚韧不拔的生命力,也寄寓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新事物总能超越旧事物,展现出勃勃生机。
整首诗语言简洁而富有深意,通过对竹子生长环境的细腻描绘以及对生命循环的深刻感悟,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视角和哲学思考。
尹也我同姓,论交每忘年。
闭户读诗书,所勖在古先。
男儿生时蓬矢六,壮岁何为守穷谷。
昨者张帆向顺风,千里长淮春水绿。
我闻君行不忍别,杨柳新条未堪折。
君今别我归何时,思君惟对芙蓉月。
芙蓉山月四时圆,擘崖飞瀑写哀弦。
君登嵩岱望海日,我正独坐对月听潺湲。
太室山人尚处士,昔年宦学来南楚。
刘郎好古也自贤,为访于今读书所。
缘云更有最高峰,云间倘遇采芝翁。
殷勤幸道余心忡,江南春风花正红。
有酒满盏浇君胸,酒盏有尽别意无终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