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台临水曲,吴国此郊禋。
辇路名犹在,坛柴事已尘。
那知荐璧处,空对下惟人。
欲赋兴亡恨,愁看芳草春。
高台临水曲,吴国此郊禋。
辇路名犹在,坛柴事已尘。
那知荐璧处,空对下惟人。
欲赋兴亡恨,愁看芳草春。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历史遗迹与自然景观交织的画面,充满了深沉的历史感和淡淡的哀愁。首句“高台临水曲”便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古朴而宁静的场景,高高的台基俯瞰着蜿蜒的水流,仿佛诉说着过往的故事。接着,“吴国此郊禋”点明了地点和历史背景,暗示这里曾是古代吴国举行祭祀活动的地方。
“辇路名犹在,坛柴事已尘”两句,通过对比,展现了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变迁。昔日繁华的辇路和祭祀的坛台,如今只剩下名字在人们口中流传,而实际的仪式早已成为历史的尘埃。这种对比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遗迹逐渐被遗忘的感慨。
“那知荐璧处,空对下惟人”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诗人似乎在询问,那些曾经献祭的地点,如今面对的只有孤独的人影,没有了往日的庄严肃穆,只有寂静和空旷。这不仅是对历史遗迹的哀叹,也是对时光流转、人事沧桑的深刻反思。
最后,“欲赋兴亡恨,愁看芳草春”则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情感。他想要用诗歌来抒发对兴衰更替的感慨,但面对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色,内心的愁绪却更加难以排解。这里的“芳草春”既是自然界的生命力象征,也暗含了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无奈和惋惜。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历史遗迹的描绘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展现了诗人深邃的历史观和对生命、自然与时间关系的思考。语言凝练,情感丰富,富有哲理意味,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