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理不误物,悠悠自不明。
黄金烧欲尽,白发火边生。
苦惑神仙䜝,难收日月精。
捕风兼系影,信矣不须争。
至理不误物,悠悠自不明。
黄金烧欲尽,白发火边生。
苦惑神仙䜝,难收日月精。
捕风兼系影,信矣不须争。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修道者的境遇与感慨,表达了对道法的追求和困惑。"至理不误物,悠悠自不明",说明了宇宙间至高无上的真理存在,但人们往往不能洞察其中玄机。这两句设置了整个诗篇的哲思氛围。
接着的"黄金烧欲尽,白发火边生",则是借助外物来比喻修道者的艰辛与时间的流逝。黄金在古代被视为纯净无暇之物,而其燃烧至尽象征着岁月的消逝和精神追求的不懈努力。白发火边生,则隐含了诗人对自身年华已高、时光易逝的感慨。
"苦惑神仙䜝,难收日月精"一句,通过对神仙境界的向往和时间难以把握的表达,进一步强化了修道者内心的矛盾与困扰。他们追求的是超脱尘世、长生不老的状态,却发现这份追求实则艰难。
"捕风兼系影,信矣不须争",则是在这样的困惑中,诗人提出了自己的解决之道——捕捉无形之风,同时也要把握那看不见摸不着的阴影。这两者结合起来,象征着对宇宙真理的把握和内心的平静。最后"信矣不须争"表明了诗人对于这种境界已经有了坚定的信念,不再需要外在的争论与证明。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和个人修为的反思,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至高境界的情怀。
初春昼短景易阑,复虑高处不胜寒。
即今清和驻跸早,有山罢登孤素抱。
内竖肩舆攀巘萝,更弗松下鸣梢诃。
绝顶放眼一千里,犁云锄雨何其多。
东山小鲁泰山小天下,我则何敢凛乎御六马。
惟有祈年意非假,与民休息孜孜者。
雄辩那须誇炙輠,返吾勤政延儒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