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世食肉多,今报疾病苦。
针艾遍支体,呻吟彻朝暮。
变医虽有术,夙业岂能去。
愿君祈忏摩,刳心听佛语。
前世食肉多,今报疾病苦。
针艾遍支体,呻吟彻朝暮。
变医虽有术,夙业岂能去。
愿君祈忏摩,刳心听佛语。
这首诗《拟寒山寺(其六十一)》由宋代僧人释怀深所作,通过描述一个人因前世食肉过多而今世遭受疾病之苦的因果报应观念,传达了佛教中关于因果循环和忏悔赎罪的思想。
首句“前世食肉多,今报疾病苦”开篇点题,直接揭示了因果报应的主题。诗人认为,一个人在前世如果大量食用肉类,那么在今生就会承受疾病的痛苦作为报应。这种观点体现了佛教中关于善恶因果律的基本思想,即行为与后果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接下来,“针艾遍支体,呻吟彻朝暮”描绘了患病者身体遍布针灸之处,日夜不停地发出呻吟声的情景。这一描写既形象又深刻地展现了疾病对人的折磨,同时也暗示了病痛是前世行为的直接后果。
“变医虽有术,夙业岂能去”则进一步探讨了治疗与命运的关系。尽管现代医学技术发达,医生们能够采用各种方法来治疗疾病,但这些努力往往难以彻底改变或消除疾病的根本原因——即前世的恶行。这句话强调了因果报应的不可逆转性,即使通过医疗手段暂时缓解了症状,也无法根除疾病的根本原因。
最后,“愿君祈忏摩,刳心听佛语”表达了诗人对于患病者的劝告和祝福。他建议患病者通过祈祷、忏悔和聆听佛法来寻求心灵的净化和解脱。这里的“刳心听佛语”意味着深入内心,真正理解和接受佛教教义,以此来减轻内心的痛苦和对疾病的心理负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探讨了佛教中的因果报应、医疗与命运、以及心灵的救赎等主题,展现了佛教哲学在面对人生苦难时的思考和应对方式。
华胄出关西,宦谱何煌煌。
声光照闽越,庆泽深且长。
少傅我知己,早年登玉堂。
风云际嘉会,千载符明良。
表仪动朝著,事业辉岩廊。
报国竭忠荩,治家敦义方。
令子皆伟器,清标重圭璋。
趋庭受经训,力学攻文章。
来往申定省,煜然多令望。
季也始弱冠,明珠异非常。
丰姿玉雪莹,行美芝兰芳。
孝友出天性,诗书能自强。
时时肯过我,恭敬不暂忘。
周旋情恳恳,应唯声琅琅。
有如丹穴雏,羽仪绚朝阳。
又如千里驹,矫首欲腾骧。
我实爱念之,期待不可量。
昨者奉亲命,言旋归故乡。
侵晨向我别,欲去仍傍徨。
吾观公卿间,子弟空昂藏。
礼义漫不省,况乃资显扬。
念子好兄弟,承家相颉颃。
盛时须努力,学问无怠荒。
岂徒慰亲志,足以绍前光。
高高青云步,拭目看翱翔。
《赠杨允嘉还建安》【明·金幼孜】华胄出关西,宦谱何煌煌。声光照闽越,庆泽深且长。少傅我知己,早年登玉堂。风云际嘉会,千载符明良。表仪动朝著,事业辉岩廊。报国竭忠荩,治家敦义方。令子皆伟器,清标重圭璋。趋庭受经训,力学攻文章。来往申定省,煜然多令望。季也始弱冠,明珠异非常。丰姿玉雪莹,行美芝兰芳。孝友出天性,诗书能自强。时时肯过我,恭敬不暂忘。周旋情恳恳,应唯声琅琅。有如丹穴雏,羽仪绚朝阳。又如千里驹,矫首欲腾骧。我实爱念之,期待不可量。昨者奉亲命,言旋归故乡。侵晨向我别,欲去仍傍徨。吾观公卿间,子弟空昂藏。礼义漫不省,况乃资显扬。念子好兄弟,承家相颉颃。盛时须努力,学问无怠荒。岂徒慰亲志,足以绍前光。高高青云步,拭目看翱翔。
https://shici.929r.com/shici/5HpgB48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