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竹栖鸠小,攒花织凤昏。
济人宁责报,缘子暂承恩。
玉树萦书带,琼英翳石根。
可堪耆旧社,无复见东园。
方竹栖鸠小,攒花织凤昏。
济人宁责报,缘子暂承恩。
玉树萦书带,琼英翳石根。
可堪耆旧社,无复见东园。
这首诗描绘了竹林中栖息的鸠鸟与繁花交织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哀愁的氛围。首句“方竹栖鸠小”,以方形竹子衬托出小鸟的微小身影,展现出自然界中的和谐共生。接着,“攒花织凤昏”一句,通过“攒花”与“织凤”的比喻,生动地描绘了花朵密集、色彩斑斓的景象,仿佛编织成一幅美丽的画卷。这种将自然界的美好与生命的短暂融合在一起的手法,体现了诗人对生命价值的深刻思考。
“济人宁责报,缘子暂承恩”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竹坡封君无私帮助他人的赞美之情。这里的“济人”指的是帮助他人,“宁责报”则表明这种帮助不求回报,而是出于真心的关怀和善良。“缘子暂承恩”则是说因为竹坡封君的帮助,自己暂时得到了恩惠。这两句不仅赞扬了竹坡封君的高尚品德,也反映了诗人对于社会互助精神的推崇。
后两句“玉树萦书带,琼英翳石根”描绘了一幅书卷与美玉相映、石头与琼花并存的画面。这里“玉树”象征着高洁与珍贵,“书带”寓意着知识与文化的传承,“琼英”代表了美好的事物,“翳石根”则暗示着这些美好事物生长于坚实的基础之上。这两句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美丽,也隐喻了知识、文化与美德的传承与积淀。
最后,“可堪耆旧社,无复见东园”表达了对竹坡封君去世的哀悼之情。这里“耆旧社”指的是老朋友聚集的地方,“东园”可能是指竹坡封君的居所或他喜爱的园林。这两句通过对比昔日的相聚与现在的离别,表达了对逝去友人的深切怀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和对人物情感的深刻抒发,展现了诗人对生命、友谊、美德以及自然美的独特感悟,具有浓郁的情感色彩和深刻的哲理内涵。
群山挟霁色,闯然落檐际。
晨起对烟鬟,粉渍芙蓉髻。
此时启南窗,忽忆同岑契。
我有素心交,冰雪得天慧。
伟抱通三古,游心在六艺。
心源浩浩来,意则词尤丽。
迢递隔云端,云浓但高睨。
我无长房术,千里能缩地。
如带有长河,谁能舟楫济。
与子握手来,羲娥递四岁。
朋簪会合间,倏如舟不系。
长安子云居,明年又相缀。
题襟原有时,非惜景光逝。
所惜清景难,不得同清霁。
吸茗对南山,无言而遥睇。
忆昔相逢岁在丑,五载天涯惜分手。
如何复此客中别,小住匆匆未为久。
君家旧在东海东,君才矫矫如游龙。
独怜孤贫亦如我,打包行脚身飘蓬。
飘蓬一去知何处,风雨西泠梦中路。
锦囊收尽好山川,邮筒定有惊人句。
少陵已往谪仙死,后之作者竟谁是。
韩门张李苏秦黄,同学故人望吾子。
我辈行藏不可常,侧身东望天海长。
那堪去住同为客,辜负桑榆爱日光。
客中无所亲,僮仆亦吾友。
一僮乃新来,相依未云久。
与谭家中事,渠亦未深剖。
与言客中愁,渠亦牛马走。
问之始一答,否即深闭口。
视其颜色间,离思亦时有。
问家有何人,有父亦有母。
不知一月来,定复念汝否。
雨余风色大,衣薄短见肘。
惜此人子身,天寒可无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