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安南行》
《安南行》全文
元 / 袁桷   形式: 古风

輶轩使者安南来,紫泥封诏行风雷。

湿云翻空海波立,铁网山裂狂蛟摧。

神京煌煌镇无极,火鼠烛龙穷发北。

弹丸之地何足论,蚯蚓为城雾为域。

瘴江如墨黄茅昏,群蛮渡江江水浑。

千年白雪不到地,十月青梅犹满村。

赤脚摇唇矜捷斗,竹箭藏蛇杂猿狖。

崛强曾誇井底蛙,低徊自比泥中兽。

龙飞天子元年春,万邦执璧修臣邻。

朱干玉戚广庭舞,笑问铜柱今何人?

君不闻重译之人越裳氏,有道周王输白雉。

又不闻防风之骨能专车,神禹震怒行天诛。

李侯桓桓水苍佩,舌本悬河四方对。

后车并载朝未央,稽颡九拜乞取金印归炎荒。

(0)
鉴赏

这首《安南行》是元代诗人袁桷创作的一首描绘安南(今越南)风情的长篇古体诗。全诗以生动的笔触展现了安南地区的自然景观、民俗风情以及历史故事,同时融入了作者对安南的深刻观察与思考。

首句“輶轩使者安南来,紫泥封诏行风雷”开篇即以使者远行的壮阔景象引入主题,形象地描绘出使者带着皇帝的旨意,穿越风雷,前往遥远的安南的情景。接下来的“湿云翻空海波立,铁网山裂狂蛟摧”两句,通过描绘安南的自然风光,展现出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自然力量的雄伟。

“神京煌煌镇无极,火鼠烛龙穷发北”则将视角转向中国的都城,对比安南的偏远与中国的繁华,突出了两地的差异。随后,“弹丸之地何足论,蚯蚓为城雾为域”两句,以夸张的手法形容安南的狭小与模糊,进一步强调其与中原文化的隔阂。

“瘴江如墨黄茅昏,群蛮渡江江水浑”描绘了安南地区特有的气候条件和民族特征,通过“千年白雪不到地,十月青梅犹满村”两句,进一步展示了安南与北方的地理差异,以及其独特的自然风貌。

“赤脚摇唇矜捷斗,竹箭藏蛇杂猿狖”两句,通过具体的场景描写,展现了安南人民的生活方式和自然环境中的生物多样性。“崛强曾誇井底蛙,低徊自比泥中兽”则运用比喻手法,讽刺了安南某些人的狭隘眼界和自我认知的局限。

“龙飞天子元年春,万邦执璧修臣邻”两句,转而描述了元朝与安南之间的外交关系,以及安南作为藩属国向元朝进贡的情景。“朱干玉戚广庭舞,笑问铜柱今何人?”则通过宫廷舞蹈和对铜柱的询问,反映了安南对元朝文化的接受与融合。

最后,“君不闻重译之人越裳氏,有道周王输白雉。又不闻防风之骨能专车,神禹震怒行天诛”引用古代历史典故,进一步强调了安南在历史上与中原王朝的联系与冲突。

“李侯桓桓水苍佩,舌本悬河四方对。后车并载朝未央,稽颡九拜乞取金印归炎荒。”则是对使者李侯的赞美,以及其使命完成后的归途,表达了对安南的尊重与对和平交往的期待。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历史文化背景,展现了安南的独特魅力和复杂性,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不同文化之间交流与理解的深刻思考。

作者介绍

袁桷
朝代:元   字:伯长   号:清容居士   籍贯:庆元路鄞县   生辰:1266—1327

(1266—1327)庆元路鄞县人,字伯长,号清容居士。举茂才异等,起为丽泽书院山长。成宗大德初,荐授翰林国史院检阅官。进郊祀十议,礼官推其博,多采用之。升应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请购求辽、金、宋三史遗书。英宗至治元年,官翰林侍讲学士。泰定帝泰定初辞归。桷在词林,朝廷制册、勋臣碑铭,多出其手。卒谥文清。著有《易说》、《春秋说》、《延祐四明志》、《清容居士集》。
猜你喜欢

过潘子朋栎园·其一

大栎萧森江上村,杖藜寻尔辟疆园。

瓜山文藻风流在,金马何论更避諠。

(0)

重阳后一日同陆张蒋三子集黄元光宅

劳君招隐意,念我倦游人。

不恨交为晚,空知醉是真。

宅边环细菊,林外带荒榛。

莫问江州酒,时来漉葛巾。

(0)

郢中三咏为曾中丞赋·其二西清圃

拂衣无不可,学圃在江乡。

僮理栽花径,人寻载酒堂。

歌能飞白雪,笛自和沧浪。

蚤遂冥鸿志,非耽野趣长。

(0)

寄何徵君

呦呦鸣鹿赋嘉宾,况有花开一洞春。

紫气出关如老子,白衣为客亦山人。

弓旌结辙烟霞远,冠带圜桥礼乐新。

但使弦歌能化俗,由来黄绮不称臣。

(0)

秋夜道园山中同舍弟明叔经季

归来万里哭声吞,况是凄凄道者园。

木石欲衔填大海,风云长送入修门。

哀歌憔悴心何托,孤愤河山气仅存。

九苑谁怜千载事,啼螀一夜傍残魂。

(0)

戴使君邀集镇海楼

使君开阁出风尘,客有羊何尽葛巾。

江下牂牁连澒洞,岭分衡岳斗嶙峋。

步檐桑落千杯月,吹笛梅花万树春。

休汝不教车骑入,白云今乞宰官身。

(0)
诗词分类
除夕 怀远 托物言志 七夕节 乐观 地点 抒情 赠答 写雪 西湖 写水 生活 愤慨 忧国忧民 思亲 伤感 感慨 军旅
诗人
施枢 夏原吉 黄镇成 林同 王铚 朱同 沈谦 高旭 许棠 刘才邵 王逢 释普度 蒋敦复 钱时 薛嵎 谢元汴 释惟一 吴宽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