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月能闲坐。似空山、更寒人静,云淡烟锁。
道甚新春愁绪减,依旧寂寥无奈。
谁领略、满城灯火。
看遍小屏风上画,只梅花、清瘦还如我。
邀素月,成三个。韶光一瞬随风堕。
正消停、幽兰香里,罗浮梦左。
睡鸭频移瓶注水,便是长宵功课。
垂纸帐、拥衾高卧。
凤头微沉门静掩,又何心、问踏歌箫鼓。
莲花漏,从头数。
对月能闲坐。似空山、更寒人静,云淡烟锁。
道甚新春愁绪减,依旧寂寥无奈。
谁领略、满城灯火。
看遍小屏风上画,只梅花、清瘦还如我。
邀素月,成三个。韶光一瞬随风堕。
正消停、幽兰香里,罗浮梦左。
睡鸭频移瓶注水,便是长宵功课。
垂纸帐、拥衾高卧。
凤头微沉门静掩,又何心、问踏歌箫鼓。
莲花漏,从头数。
这首《金缕曲》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对月独坐的孤独与深思。开篇“对月能闲坐”,便将读者引入一个静谧而略显孤寂的场景之中。接着,“似空山、更寒人静,云淡烟锁”几句,通过比喻和环境描写,营造出一种空灵而又略带凄凉的氛围,仿佛置身于一片被云雾轻笼的空旷山林之中,寒气逼人,却也别有一番静谧之美。
“道甚新春愁绪减,依旧寂寥无奈”两句,诗人似乎在自言自语,表达了一种看似新春到来,愁绪却并未减少,反而更加感到孤独与无奈的心境。这种情感的复杂性,让人不禁联想到人生的无常与内心的挣扎。
“谁领略、满城灯火”一句,诗人将目光转向繁华的都市,灯火辉煌,却无人能真正理解或感受到这份孤独与寂寞。这种对比,进一步凸显了个人情感与外界喧嚣之间的落差。
“看遍小屏风上画,只梅花、清瘦还如我”则通过描绘梅花的形象,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美,也映射了诗人内心的清高与坚韧。梅花的清瘦,与诗人的自我形象相呼应,暗示着即使身处孤独,也能保持独立与高洁。
“邀素月,成三个”一句,诗人邀请明月为伴,化身为三人,既表达了对月的亲近,也隐含着对知音难觅的感慨。在这样的场景中,诗人似乎找到了一种心灵上的慰藉。
“韶光一瞬随风堕”则点出了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提醒人们珍惜当下,同时也流露出对时光易逝的感慨。
“正消停、幽兰香里,罗浮梦左”几句,诗人沉浸在幽兰的香气与梦境之中,寻求心灵的宁静与解脱。这里的“罗浮梦”可能指的是某种理想或追求,或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睡鸭频移瓶注水,便是长宵功课”通过日常生活的细节,表现了诗人对于夜晚的利用,即使是在孤独的长夜中,也不忘自我提升与修行。
“垂纸帐、拥衾高卧”描绘了诗人独自躺在床上的情景,纸帐与衾(被子)的使用,体现了古代文人的生活情趣与审美追求。
“凤头微沉门静掩,又何心、问踏歌箫鼓”则通过描绘夜晚的寂静与门的关闭,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对外界喧嚣的隔绝。同时,诗人似乎不再关心外界的热闹与欢愉,而是专注于内心的平静与自我反思。
“莲花漏,从头数”最后以莲花漏(一种计时工具)的滴答声作为结束,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循环。诗人从头开始数,既是对时间的尊重,也是对生命旅程的重新审视与思考。
整体而言,《金缕曲》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生动的场景构建以及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面对孤独与人生无常时的内心世界,以及在孤独中寻找自我、寻求心灵平静的过程。
留侯远孙腹䏺肛,载儒家书杂岐黄。
桂山木落秋苍苍,画帘西风杵臼香。
瘴烟疠雨吹南荒,弱儿倒卧瘦女僵。
药石不入市贾箱,利专巫祝司祷禳。
磨刃霍霍向猪羊,见君似人喜踉蹡。
圭刀遣赠出锦囊,我怜此身无牢强。
外邪客气弩矢张,君言扶衰艾火良。
有得不计腕肉疮,世间何事非膏肓。
白昼二竖行跳梁,案脉骇走扁与仓。
馁腹可复须槟榔,请君乞我囊中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