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注自然巧,金注自然昏。
注者岂有异,外重亡其存。
智略逢世资,利欲汨本原。
贫贱生富贵,富贵入祸门。
君子远凶德,小人惑谄言。
不见楚春申,晚节困李园。
瓦注自然巧,金注自然昏。
注者岂有异,外重亡其存。
智略逢世资,利欲汨本原。
贫贱生富贵,富贵入祸门。
君子远凶德,小人惑谄言。
不见楚春申,晚节困李园。
这首诗通过对比瓦注与金注的不同结果,揭示了外在条件与内在本质的关系。瓦注虽自然巧妙,但因外在条件不足而未显其妙;金注则因外在条件过分而显得昏暗不明。这象征着事物的发展并非完全取决于其内在品质,外在环境和条件同样重要。
接着,诗人将这一道理引申至人的智略与利欲上。智略如遇适宜的时代资源,便能大放异彩;反之,若被贪婪与欲望所蒙蔽,原本的智慧与道德原则就会丧失。这反映了人在面对诱惑时容易迷失自我,失去初心。
进一步地,诗人探讨了社会阶层的变迁对个人命运的影响。贫贱之人一旦获得富贵,往往陷入危险之中;而富贵之人一旦衰落,则可能遭遇祸端。这种现象揭示了社会不公与人性弱点之间的复杂关系。
最后,诗人以楚春申为例,警示人们要远离邪恶,警惕那些看似友善但实际上充满欺诈的小人。春申君晚节不保,最终受制于李园,成为反面教材,提醒世人要保持警觉,避免陷入类似的困境。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寓言式的叙述,深刻探讨了外在条件与内在本质、个人选择与社会影响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人性在权力与欲望面前的脆弱性。
相彼万喙息,其生各自谋。
人也有百需,安得谢营求。
数亩负郭田,躬耕力锄耰。
妻孥免餔糠,我愿亦已酬。
嗟此蒲柳躯,安胜千岁忧。
聊随草木荣,欣欣乐中丘。
短长俱一尽,劳劳徒控留。
古称鹤上人,谁当睹遨游。
鼓瑟不为欢,令人哂蜉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