蚤向南山除芜秽,更从负郭饶菑畬。
长吟却笑南阳子,三顾何劳到草庐。
蚤向南山除芜秽,更从负郭饶菑畬。
长吟却笑南阳子,三顾何劳到草庐。
这首诗《耕》由明代诗人张子翼所作,通过对比诸葛亮与耕者的形象,表达了对勤勉劳作的赞美和对功名利禄的淡泊态度。
首句“蚤向南山除芜秽”,生动描绘了耕者清晨便开始在南山除草,勤劳不息的形象。这里的“芜秽”既指杂草,也暗喻生活中的杂乱无章或烦恼,耕者通过辛勤劳动,不仅清理了自然界的芜秽,也象征着内心世界的净化。
次句“更从负郭饶菑畬”,进一步描述了耕者不仅在远离城市喧嚣的山野劳作,还乐于在靠近城郊的土地上种植作物,追求生活的富足与自给自足。这展现了耕者对土地的深厚情感和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后两句“长吟却笑南阳子,三顾何劳到草庐”,则以诸葛亮的故事为背景,将诸葛亮比作“南阳子”,即隐居在南阳的智者。诸葛亮曾被刘备三次拜访,最终出山辅佐,成就一番伟业。而诗人却以“长吟却笑”的口吻,表达了对诸葛亮功成名就的淡然态度。诗人认为,诸葛亮虽有卓越的才能,但若能像耕者一样,早些回归自然,享受田园之乐,或许会是另一种更加平和与满足的生活方式。这里蕴含了对简单生活和自然之美的推崇,以及对过度追求功名的反思。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耕者勤劳生活和诸葛亮功成名就的对比,传达了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和对功名利禄的淡泊态度,体现了诗人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深刻思考。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