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山楼观远苍苍,路出深溪石磴长。
近瀑飞云经树湿,穿花流水过桥香。
高僧喜识桄桹杖,稚子欢迎薜荔裳。
入社几时还出社,松阴十里到柴桑。
空山楼观远苍苍,路出深溪石磴长。
近瀑飞云经树湿,穿花流水过桥香。
高僧喜识桄桹杖,稚子欢迎薜荔裳。
入社几时还出社,松阴十里到柴桑。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充满禅意的画面。首句“空山楼观远苍苍”便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幽静深远的山林之中,楼阁在远处显得格外苍茫,营造出一种远离尘嚣的氛围。接着,“路出深溪石磴长”则通过一条蜿蜒曲折的山路,进一步展现了山林的深邃与神秘。
“近瀑飞云经树湿,穿花流水过桥香”两句,生动地描绘了山中自然景观的美妙。瀑布飞溅,云雾缭绕,经过树木时沾湿了树叶,而穿过花丛的小溪则带来了阵阵花香,这些细节不仅丰富了画面,也增添了诗的意境美。
“高僧喜识桄桹杖,稚子欢迎薜荔裳”则转向人物描写,高僧与孩童的形象相映成趣,高僧手持桄桹杖,显示出其修行者的身份;稚子身着薜荔裳,活泼可爱,两者之间的互动充满了和谐与温暖,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的美好景象。
最后,“入社几时还出社,松阴十里到柴桑”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社会的某种反思。诗人在山林中度过了多少时光,最终又会回到世俗生活中去,这引发了人们对人生选择和生活状态的思考。同时,“松阴十里到柴桑”中的“柴桑”,据传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故乡,这里暗含了对陶渊明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共鸣。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人物刻画,构建了一个既具自然之美又富含哲理意味的意境,展现了诗人对宁静生活和自然和谐的追求与向往。
子行殊未来,我马已再秣。
略投故人饭,苦厌从者聒。
长河见舟楫,尚恐尘事夺。
风翻蝉急噪,雨漱岸欲脱。
南山已在眼,想望淮水阔。
别离古所重,况在交友末。
翩然欲行际,所寄一短褐。
路长书来稀,何以慰饥渴。
长松拂云根合抱,雪虐霜凌不相到。
下有千岁老茯苓,化为琥珀光自照。
食之便可登广寒,不但无病长少年。
浮生溷浊那可言,和气乃为尘务煎。
坐看灵药置泥土,五味杂置成薰膻。
岂不闻齐天子,黄金丹成不肯仙。
且贪人间乐,不能从汝飞上天。
惜哉韦郎之妙语,一失毫釐千万年。
张侯好诗如好色,不敢为主而为客。
李侯好酒如好诗,心虽甚壮无人知。
两侯风味俱不恶,如芙蓉与木芍药。
午窗留客看笔快,晓枕无人犹睡着。
广袖渐变天宝妆,大字不作元和脚。
世人讥笑乃其分,政是仍叔之子弱。
病夫坐隐无所求,荒檐断雨鸣春鸠。
炉烟未尽消百忧,恨不缓带从公游。
何时清江横小舟,与公一醉荻花秋,却来密庵参牧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