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城似郊坰,接眼尽苍翠。
无复见枯疏,共疑春每至。
丘樊岂少此,野叟不自贵。
重城似郊坰,接眼尽苍翠。
无复见枯疏,共疑春每至。
丘樊岂少此,野叟不自贵。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切感受与独到见解。"重城似郊坰,接眼尽苍翠",开篇即以“重城”比喻环绕的山峦,仿佛广阔的郊野,满目皆是青翠之色,展现出一种开阔而宁静的自然景象。"无复见枯疏,共疑春每至",进一步强调了这里的四季常绿,没有枯萎凋零的景象,仿佛春天随时都在这里降临,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丘樊岂少此,野叟不自贵",诗人通过对比,指出这里的自然之美并非罕见,而是普遍存在于自然之中,即便是朴实的农夫也并未因此而感到特别珍贵。这不仅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也流露出他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向往和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和哲理性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深沉的情感和对生活真谛的感悟,体现了宋代文人崇尚自然、追求精神自由的文化倾向。
诏下明光散玉珂,西曹帝遣布阳和。
江天遥向豫章去,春草还从吴会过。
沙带晓云飞雁鹜,浪摇晴日见鼋鼍。
青蘋忽起骚人兴,明月常闻榜子歌。
彭蠡星光连剑动,匡庐秋色傍船多。
梅山缥缈空烟水,徐孺招寻自薜萝。
四牡南行知不倦,双鱼北寄定如何。
王程迢递重回首,应忆春风别潞河。
滇南亦何幸,万里得吾师。
海上雁飞早,吴中书报迟。
意深元两见,交澹永相知。
久别各风雨,端居聊岁时。
霜柑春酿熟,野馆故人期。
税毕门常净,郊行杖每持。
月留鹤市景,松偃虎丘枝。
何处藏神剑,灵光复为谁。
昔别都亭柳,垂条几度新。
独辞燕赵路,相和楚阳春。
老去辙鱼涸,时来尺蠖伸。
中丞远意切,上党故情亲。
延士堪为主,移家岂在人。
渔樵今自适,龙凤古谁驯。
地得知音侣,天留报德身。
有期孤钓渭,多事负耕莘。
西极连三晋,南云望八闽。
海霞疑振藻,江月恍交神。
客阻关山暮,鸦啼风雨晨。
邺台停五马,空复访纶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