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随法侣,家世本儒流。
章句三生学,清凉万里游。
云归龙沼暗,木落雁门秋。
长老应相问,传予向祖州。
童年随法侣,家世本儒流。
章句三生学,清凉万里游。
云归龙沼暗,木落雁门秋。
长老应相问,传予向祖州。
此诗描绘了一位僧侣出行游历之景,透露出诗人对其深厚的敬意和不舍。开篇两句“童年随法侣,家世本儒流”表明沙弥大智自幼便随师学习佛法,其家族原本乃是儒学世家,反映出时代文化的多样性与个人选择的自由。
“章句三生学,清凉万里游”一句,通过对“三生”的提及,暗示了佛教中轮回转世的观念,同时“清凉万里游”则描绘了一种超脱尘俗、远离烦恼的境界,是对僧侣修行生活的一种美好表达。
接下来的两句“云归龙沼暗,木落雁门秋”,以自然景物来烘托出行之情。其中,“云归龙沼暗”可能指的是五台山的神秘与高深,而“木落雁门秋”则是对行者所处季节的一种描写,通过落叶和大雁的形象,传达了一种萧瑟孤寂之感。
最后两句,“长老应相问,传予向祖州”,表明诗人希望能够得到僧侣在旅途中的信息,并且渴望将这些讯息带回故土。这里的“祖州”可能是指僧侣出发地或是诗人的家乡,通过这样的表达,反映了诗人对远行者的思念与关怀。
总体而言,此诗不仅展现了作者对于沙弥大智游历五台山的一种美好祝愿,更透露出一种超越尘世、追求精神境界的赞美。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佛教文化的细腻描绘,诗人成功地传达了一种既远离尘嚣又充满敬仰的情感。
南山一尺雪,雪尽山苍然。
涧谷深自暖,梅花应已繁。
使君厌骑从,车马留山前。
行歌招野叟,共步青林间。
长松得高荫,盘石堪醉眠。
止乐听山鸟,携琴写幽泉。
爱之欲忘返,但苦世俗牵。
归时始觉远,明月高峰巅。
春鸡渐生溜,演漾回舟小。
沙禽独避人,飞去青林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