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者围猩猩,疑其以众抗。
诿曰不取小,惟取大与壮。
众猩自相仇,推挤送其长。
以次索二三,不复推已往。
四五至于十,无一得释放。
众猩怒相目,各悔受人诳。
及早同一心,未必躯尽丧。
吁嗟兽不灵,相仇无足嗔。
胡为豪杰群,不能自相亲。
秦人吞六国,诸侯各附秦。
并力取其一,冀不及他人。
智者欲合从,徒自腐舌唇。
安得先震邻,然后于其身。
彼先噬其一,其次祸亦均。
早知秦用术,六国同一心。
猎者围猩猩,疑其以众抗。
诿曰不取小,惟取大与壮。
众猩自相仇,推挤送其长。
以次索二三,不复推已往。
四五至于十,无一得释放。
众猩怒相目,各悔受人诳。
及早同一心,未必躯尽丧。
吁嗟兽不灵,相仇无足嗔。
胡为豪杰群,不能自相亲。
秦人吞六国,诸侯各附秦。
并力取其一,冀不及他人。
智者欲合从,徒自腐舌唇。
安得先震邻,然后于其身。
彼先噬其一,其次祸亦均。
早知秦用术,六国同一心。
这首诗名为《猩猩歌》,出自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方逢辰之手。诗中通过猎人与猩猩间的故事,隐喻了当时各诸侯国之间相互争斗,最终被秦国吞并的情况,以及对于智者不能及时联合抗衡强秦的无奈与批判。
诗歌开篇“猎者围猩猩,疑其以众抗。诿曰不取小,惟取大与壮。”描述了猎人对猩猩的围捕,并揭示出猎人的狡猾手段,只选择强壮的猩猩作为猎物。
接着,“众猩自相仇,推挤送其长。以次索二三,不复推已往。”诗人刻画了猩猩之间的自相残杀和顺从,展现出在外力面前的弱小与无奈。
而“四五至于十,无一得释放。众猩怒相目,各悔受人诳。”则进一步描绘了猩猩们的悲惨命运,以及它们对被骗的愤恨和后悔。
诗歌的下半部分开始转向深刻的人生哲理,“吁嗟兽不灵,相仇无足嗔。胡为豪杰群,不能自相亲。”诗人感慨于动物间的残酷斗争,以及它们未能团结一心的悲哀。
最后,“秦人吞六国,诸侯各附秦。并力取其一,冀不及他人。智者欲合从,徒自腐舌唇。安得先震邻,然后于其身。彼先噬其一,其次祸亦均。”则是对历史上秦国逐鹿中原、六国被灭的深刻反思,以及对于当时诸侯不团结抗衡强秦的批评。
这首诗通过猩猩与猎人之间的故事,揭示了弱肉强食的现实,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智者的无奈和对未来统一愿望的深刻思考。
雨雪远村中,猿鸣旅馆空。
守炉消夜漏,停烛待春风。
有恨能催老,无文解送穷。
却怜今夕酒,还与弟兄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