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向无人处,初如落叶声。
频将流水引,写出素琴情。
凉露有馀饮,空林多所惊。
不因天籁好,高洁可谁名。
吟向无人处,初如落叶声。
频将流水引,写出素琴情。
凉露有馀饮,空林多所惊。
不因天籁好,高洁可谁名。
这首诗《蝉(其二)》由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诗人屈大均所作,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蝉鸣的独特魅力与深邃意境。
首句“吟向无人处,初如落叶声”,开篇即以“吟”字点题,暗示蝉鸣如同诗人的低吟,而“落叶声”则营造出一种秋日静谧的氛围,为全诗定下基调。蝉鸣与落叶声交织在一起,仿佛是大自然最原始的和声,引人入胜。
接着,“频将流水引,写出素琴情”,进一步深化了蝉鸣的意象。这里将蝉鸣比作流水,不仅形象地描绘了蝉鸣的连续与悠长,更暗喻蝉鸣如同古琴之音,纯净而富有情感,表达了诗人对蝉鸣的深刻感悟与赞美。
“凉露有馀饮,空林多所惊”,这两句描绘了蝉鸣在清晨露水与空旷森林中的独特景象。露水的“馀饮”象征着自然界的滋润与生机,而“空林”的“多所惊”则暗示了蝉鸣在宁静中带来的震撼与生命力的展现。这一对比,既突出了蝉鸣的清新与活力,也体现了自然界和谐共生的美好。
最后,“不因天籁好,高洁可谁名”,以反问的形式收尾,强调了蝉鸣之所以被赞誉,是因为它源自于自然界的美好与高洁。这里的“天籁”不仅指蝉鸣,更是泛指自然界中一切美妙的声音,而“高洁”则寓意着蝉鸣所代表的高尚品质与纯洁心灵。全诗以此结束,留给读者无限遐想与思考的空间。
综上所述,《蝉(其二)》通过生动的比喻与深刻的哲思,展现了蝉鸣的独特魅力与深远意境,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与对高洁品质的追求。
帝迹奚其远,皇符之所崇。
敬时尧务作,尽力禹称功。
赫赫惟元后,经营自左冯。
变芜粳稻实,流恶水泉通。
国阜犹前豹,人疲讵昔熊。
黄图巡沃野,清吹入离宫。
是阅京坻富,仍观都邑雄。
凭轩一何绮,积溜写晴空。
礼节家安外,和平俗在中。
见龙垂渭北,辞雁指河东。
睿思方居镐,宸游若饮丰。
宁誇子云从,秪为猎扶风。
许生五台宾,业白出石壁。
余亦师粲可,身犹缚禅寂。
何阶子方便,谬引为匹敌。
离索晚相逢,包蒙欣有击。
诵诗浑游衍,四座皆辟易。
应手看捶钩,清心听鸣镝。
精微穿溟涬,飞动摧霹雳。
陶谢不枝梧,风骚共推激。
紫燕自超诣,翠駮谁剪剔。
君意人莫知,人间夜寥阒。
九载一相逢,百年能几何。
复为万里别,送子山之阿。
白鹤久同林,潜鱼本同河。
未知栖集期,衰老强高歌。
歌罢两悽恻,六龙忽蹉跎。
相视发皓白,况难驻羲和。
胡星坠燕地,汉将仍横戈。
萧条四海内,人少豺虎多。
少人慎莫投,多虎信所过。
饥有易子食,兽犹畏虞罗。
子负经济才,天门郁嵯峨。
飘飖适东周,来往若崩波。
南宫吾故人,白马金盘陀。
雄笔映千古,见贤心靡他。
念子善师事,岁寒守旧柯。
为吾谢贾公,病肺卧江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