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不解强安排,掷地金声破草鞋。
无位真人无面目,何妨运水及搬柴。
从来不解强安排,掷地金声破草鞋。
无位真人无面目,何妨运水及搬柴。
这首诗是宋代僧人释居简所作的《偈颂一百三十三首》中的第十一首。诗中以“从来不解强安排”开篇,展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不拘泥于世俗的规则与安排。接下来的“掷地金声破草鞋”,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诗人内心的声音比作掷地有声的金石,打破了束缚心灵的草鞋,暗示着诗人超越了凡俗的束缚,达到了精神上的自由。
“无位真人无面目”一句,进一步深化了这种超脱的境界。这里的“无位真人”指的是没有固定位置、不受任何限制的真我,而“无面目”则意味着这种真我无法用言语或形象来描述,它是一种内在的本质,超越了表面的形相。这表达了诗人对于自我认知的深刻理解,即真正的自我是无法被定义或捕捉的,它存在于更深层次的精神世界中。
最后,“何妨运水及搬柴”一句,以日常生活中的简单行为作为例证,说明在日常生活中也能体现和实践这种超然的精神状态。无论是运水还是搬柴,都是平凡不过的事情,但在这个过程中,诗人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与自由,不受外界事物的影响,体现了佛教中“行住坐卧皆是道”的思想。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以及在日常生活中追求精神自由的实践态度。
山寺方同祭祀斋,忽惊茧纸一诗开。
从今傥使亲余论,愿戒譍门许数来。
云蔽初疑雨,云开复似晴。
北风何自起,南雪骤能成。
沴气应无作,东郊看有耕。
怨咨怀往咎,欢喜见今情。
鄙夫食肉书生菜,要是均为口腹卖。
箨龙虽美亦菜流,我苦嗜之还自怪。
君家作屋溪上篁,想见春风参短长。
奈何反向寒厅乞,一束未能成报章。
暑退伏才末,月明秋又中。
蛩多喧向夕,蝉寂罢吟风。
留滞周南事,苍茫阮籍穷。
寄书无厚禄,犹喜见诗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