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辙迢遥去不归,频来绝境趁斜晖。
天垂地底根皆见,石上云端骨欲飞。
顿辔长鸣犹马力,扬旌独戍亦兵威。
书生得此殊荣幸,何怪人言貌尚肥。
宦辙迢遥去不归,频来绝境趁斜晖。
天垂地底根皆见,石上云端骨欲飞。
顿辔长鸣犹马力,扬旌独戍亦兵威。
书生得此殊荣幸,何怪人言貌尚肥。
这首清代诗人陈奉兹的《又过博浪鼓山》描绘了诗人远离仕途,行迹至偏远之地的情景。首句“宦辙迢遥去不归”表达了诗人公务繁重,离家远行,似乎难以回归的无奈。次句“频来绝境趁斜晖”则写出了他在日暮时分频繁造访这荒僻之地,流露出孤独与坚韧。
第三、四句“天垂地底根皆见,石上云端骨欲飞”,运用夸张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山势险峻,仿佛连天地都被压低,石头似乎要直插云霄,显示出博浪鼓山的雄奇壮丽,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激荡和对未知的探索。
第五、六句“顿辔长鸣犹马力,扬旌独戍亦兵威”,通过马匹的嘶鸣和独自驻守的旌旗,展现了诗人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仍然保持着军人般的威严和责任感。
最后两句“书生得此殊荣幸,何怪人言貌尚肥”,诗人以自嘲的方式表达,虽然身处艰难,但能有这样的经历,也算是一种难得的荣幸,对于别人的评论(可能是指他因长期在外而略显消瘦),他并不介意,反而以此为乐。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深沉,既有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又有对自身境遇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坚韧的性格和豁达的胸怀。
解印归田里,贤哉此丈夫。
少年曾任侠,晚节更为儒。
遁迹东山下,因家沧海隅。
已闻能狎鸟,余欲共乘桴。
天上去西征,云中护北平。
生擒白马将,连破黑雕城。
忽见刍灵苦,徒闻竹使荣。
空留左氏传,谁继卜商名。
返葬金符守,同归石窌妻。
卷衣悲画翟,持翣待鸣鸡。
容卫都人惨,山川驷马嘶。
犹闻陇上客,相对哭征西。
涂刍去国门,秘器出东园。
太守留金印,夫人罢锦轩。
旌旗转衰木,箫鼓上寒原。
坟树应西靡,长思魏阙恩。
渭水自萦秦塞曲,黄山旧绕汉宫斜。
銮舆迥出千门柳,阁道回看上苑花。
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
为乘阳气行时令,不是宸游重物华。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汉家君臣欢宴终,高议云台论战功。
天子临轩赐侯印,将军佩出明光宫。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群只似无。
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