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也荔湾君,结茅蒲涧下。
荐入侍书阁,扈跸钟山驾。
雪篷罔终遁,世已微法絓。
郢斤亡垩质,成风几悲咤。
惟有南浦篇,湘兰遂雕谢。
哲也荔湾君,结茅蒲涧下。
荐入侍书阁,扈跸钟山驾。
雪篷罔终遁,世已微法絓。
郢斤亡垩质,成风几悲咤。
惟有南浦篇,湘兰遂雕谢。
此诗描绘了一位名为哲的隐士,他选择在蒲涧之下筑茅屋居住,远离尘嚣。他被推荐进入侍书阁,随从皇帝出行至钟山。然而,他并未最终逃离世俗,而是陷入了世事的纠葛之中。郢地的工匠失去了打磨玉质的能力,这引发了人们的悲叹。只有《南浦篇》这样的作品,如同湘兰凋谢,象征着美好事物的消逝。
诗中通过哲的隐居生活与世俗的牵绊,以及郢斤失去打磨玉质能力的比喻,表达了对美好事物逐渐消逝的感慨。同时,通过《南浦篇》与湘兰的象征,进一步强调了这种消逝的不可逆转性。整首诗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人生、自然与社会变迁的深刻思考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