萱草菲菲兮,山之曲。曳紫霞兮,缀红玉。
嗟彼秋风兮,振庭绿。
俾其叶日凋零而不可寻兮,何以慰此心之踯躅。
萱草菲菲兮,山之曲。曳紫霞兮,缀红玉。
嗟彼秋风兮,振庭绿。
俾其叶日凋零而不可寻兮,何以慰此心之踯躅。
这首诗描绘了萱草在山间生长的景象,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之美。"萱草菲菲兮,山之曲",开篇即以萱草的繁茂与山的幽静相映成趣,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生机勃勃的氛围。"曳紫霞兮,缀红玉",通过色彩的对比,进一步渲染了萱草的美丽,仿佛紫色的云霞与红色的宝石点缀其间,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感。
接着,诗人借秋风之手,让萱草的叶子逐渐凋零,这既是自然界季节更替的必然现象,也隐喻着生命的短暂与无常。"俾其叶日凋零而不可寻兮,何以慰此心之踯躅",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生命易逝的感慨,以及在面对这种无常时内心的挣扎与不安。诗人试图寻找慰藉,却似乎找不到答案,流露出一种深深的无奈和哀愁。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萱草这一意象,巧妙地融合了自然景观与人生哲理,既展现了自然界的美丽与和谐,又深刻揭示了生命与时间的矛盾与冲突,引人深思。
上林一株木,其大千百围。
栽培自上古,婆娑荫八维。
云何岁月老,颓衰复颓衰。
守者勿灌溉,伐者交剥椎。
木根既不固,枝叶何所依。
心骨又有蠹,皮肤何能为。
安得善场师,转回阳春熙。
变却久悴态,如彼正茂时。
坐令万虫蚁,稍托庇命丝。
嗟嗟难尔必,慨然动长悲。
僦屋吴城不厌贫,江东初奉荐书新。
壮年才略须名世,异国光阴肯滞人。
官舍草生三月晚,遗宫花落六朝春。
到时公事期程暇,应有新诗寄我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