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昔得名齐,连墙亦共蹊。
修篁同碧嶂,寒溜合清溪。
阁影高低并,钟声左右迷。
游人俄省悟,东即是林西。
在昔得名齐,连墙亦共蹊。
修篁同碧嶂,寒溜合清溪。
阁影高低并,钟声左右迷。
游人俄省悟,东即是林西。
这首诗描绘了东西二林寺的景致,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寺庙周围自然环境的和谐与宁静。诗人以“在昔得名齐,连墙亦共蹊”开篇,将东西二林寺的历史地位与紧密相连的墙垣、小径相提并论,暗示了这两处寺庙自古以来便有着深厚的联系和相似的地位。
接着,“修篁同碧嶂,寒溜合清溪”两句,诗人运用对比与融合的手法,将修长的竹林与碧绿的山峰、寒冷的水流与清澈的小溪并置,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多样性和美丽,也寓意着东西二林寺所处环境的幽静与宜人。
“阁影高低并,钟声左右迷”则进一步描绘了寺庙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阁楼的影子在高低错落之间交织,而钟声则在四周回荡,仿佛引领着读者深入探索这神秘而又充满禅意的世界。这里不仅体现了寺庙的庄严与宁静,也暗示了访客在其中可能会经历的心灵之旅。
最后,“游人俄省悟,东即是林西”以游人的视角结束全诗,表达了在经历了这一系列视觉与听觉的体验后,游人对东西二林寺及其所在环境有了更深的理解与感悟。这句话不仅点明了游览的终点,也暗含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在自然与宗教的交汇中,人们往往能获得心灵的启迪与觉醒。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与深刻的寓意,展现了东西二林寺及其周边环境的美丽与宁静,同时也蕴含了对自然、宗教以及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独抱牙琴怨。忒无端、一弹再鼓,朱弦重断。
天下伤心谁此似,恨海终难填满。
叹岁月、暗中偷换。
刻烛论诗人似玉,怎匆匆、镜里空花幻。
便梦也,抑何短。翠螺眉黛红螺研。
最凄凉、一般闲却,张郎斑管。
剩有玉台酬唱稿,待付香檀梨板。
未读也、寸肠先乱。
何况痴情侬亦累,算蚕丝、未了馀生喘。
愁病味,倍偿惯。
那年人送春光去。曾几度、牵愁绪。
今年春又送人归,肠断东风不语。
莺吟燕舞,红飞绿倦,甚计相留住。
重帘依旧声声处。人去也、春无主。
年年南浦唱骊歌,极目吴江云树。
三篙初涨,一痕倩影,魂梦随君渡。
梦断江乡路。忆年时、小窗情话,共倾离绪。
一别俄惊成永诀,竟使才人黄土。
算总为、浮名耽误。
只影凄凉馀弱弟,痛联床、听雨人何处。
休再咏,断肠句。同归翻有知心侣。
料重泉、相逢话旧,应悲草露。
未遇孙阳终见弃,绝艺空得毫素。
更鹦鹉、当年曾赋。
又是禁烟时节近,叹殡宫、寂寞斜阳暮。
还剪纸,向清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