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卷六万言,十指一滴血。
尽是一乘法,无同亦无别。
看佗禅讲相讥剑佩,大似羊鹿强分途辙。
尽教他火宅前各自东西,更休说化城中普请超越。
汝但逐字写过,逐字点发,一点著一点,一丿著一丿。
应以比丘身得度者,即现比丘身而为说。
七卷六万言,十指一滴血。
尽是一乘法,无同亦无别。
看佗禅讲相讥剑佩,大似羊鹿强分途辙。
尽教他火宅前各自东西,更休说化城中普请超越。
汝但逐字写过,逐字点发,一点著一点,一丿著一丿。
应以比丘身得度者,即现比丘身而为说。
这首诗《行者刺血写莲经求度》是宋代僧人释居简所作,通过生动的描述,展现了行者为了修行不遗余力的精神。
诗中“七卷六万言,十指一滴血”描绘了行者在刺血写经的过程中,付出的巨大努力与牺牲。七卷经文,六万言的书写量,每一字都凝聚着行者的汗水与心血,十指因长时间的书写而满是伤痕,甚至流出了鲜血。这种对佛法的虔诚追求,体现了行者对修行的执着与坚定。
“尽是一乘法,无同亦无别”则表达了佛法的普遍性和统一性,无论修行者处于何种状态,所修之法都是同一的,没有高下之分。这反映了佛教中“众生平等”的核心理念。
“看佗禅讲相讥剑佩,大似羊鹿强分途辙”这一句,通过比喻手法,指出不同修行方式之间的争论和对立,就像羊和鹿强行区分道路一样,显得多余且无意义。强调了修行过程中应摒弃外在形式的争执,专注于内心的修行。
“尽教他火宅前各自东西,更休说化城中普请超越”进一步阐述了修行的道路并非单一,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路径,无需强求一致。同时,也提醒修行者不应过于追求超越他人,而应专注于自我提升。
“汝但逐字写过,逐字点发,一点著一点,一丿著一丿”强调了修行过程中的细节与专注,每一个字、每一个笔画都不容忽视,这是修行的基础。
“应以比丘身得度者,即现比丘身而为说”最后,诗人表达了对于修行者而言,最适合自己的修行方式就是最有效的。无论是以比丘的身份还是其他形式,只要能引导自己走向解脱,便是正确的道路。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释居简对佛法的深刻理解和对修行者精神世界的细腻描绘,体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宗教情怀。
家山四年别,梅萼忽横枝。
久拟投倦翼,还成效雌羁。
初之一毫补,谩素五十炊。
所就竟何事,敢言厌拘縻。
吏民笑已满,虽勤欲奚为。
答以事不然,吾心异群儿。
矻矻不能闲,任汝了事讥。
吾道日已长,天运无穷期。
常恐业未富,无以答明时。
归将闭门坐,谨学毋自欺。
刻心事仁勇,立志防怠隳。
乞我刀圭剂,发此蒙昧姿。
夫君之游兮,嫣荷为之笑迎。
夫君之归兮,白鹭为之致情。
嗟此湖几千百年兮,曷尝遇夫夫君之清。
人如玉兮水如镜,雨如珠兮山如屏,我为此歌兮不知谁为之声。
抑天籁之自鸣,抑性情之自生。
风卷其纸,陶然忘形。
璧水声名冠上游,蚤年绛帐向荆州。
平生梦寐无尘土,壮岁雍容拜冕旒。
共拟一麟为国瑞,俄惊五马作仙游。
贞元曾是同朝士,忍见丹旌葬垄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