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风送微寒,徒侣勤远征。
忧人席不煖,残月马上明。
飘飘岐路间,长见日初生。
重嶂晓色浅,疏猿寒啼清。
人间多岐路,常恐终身行。
回见四方人,车轮无留声。
空谷亦堪隐,下田非懒耕。
古人有遗训,饱食非亲荣。
我生礼义乡,少小见太平。
圣贤犹羁旅,况复非其名。
北风送微寒,徒侣勤远征。
忧人席不煖,残月马上明。
飘飘岐路间,长见日初生。
重嶂晓色浅,疏猿寒啼清。
人间多岐路,常恐终身行。
回见四方人,车轮无留声。
空谷亦堪隐,下田非懒耕。
古人有遗训,饱食非亲荣。
我生礼义乡,少小见太平。
圣贤犹羁旅,况复非其名。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行者在寒冷的季节中踏上岐山之路的艰辛情景。北风带来了微妙的寒意,旅人不得不加快脚步,远征在即。然而,即便是坐在席子上也无法得到温暖,月光洒在马背上显得格外明亮。诗中通过“忧人”和“徒侣勤远征”表达了行者内心的忧虑与对旅途的迫切感。
“飘飘岐路间”描绘了山风吹拂过狭窄的道路,给人一种孤独与寂寞之感。接着,“长见日初生”则是行者在清晨时分,目睹日出之美景,虽然美丽却也带来了更深的寒意。
“重嶂晓色浅,疏猿寒啼清”中的“重嶂”指的是层叠的山峦,而“晓色浅”则是对晨曦微露的描写。诗人通过“疏猿寒啼清”传达了早晨鸟鸣声中带着的清冷感。
接下来的“人间多岐路,常恐终身行”表达了对于旅途无尽和生命有限的忧虑。行者担心自己可能会在这漫长而艰难的道路上度过一生。
“回见四方人,车轮无留声”则是诗人在回望中感受到的孤独与寂寞,他对周围人的车马声响感到陌生和隔阂。
“空谷亦堪隐,下田非懒耕”中,“空谷”指的是荒废的山谷,而“堪隐”则意味着可以隐藏。诗人通过“下田非懒耕”表达了即便是在偏远之地,也有人在辛勤劳作,不因环境而懈怠。
最后,“古人有遗训,饱食非亲荣。我生礼义乡,少小见太平。圣贤犹羁旅,况复非其名。”诗人提及了古人的教诲,强调了劳动的重要性,并非依赖他人的馈赠而感到骄傲。他自述自己出生在一个讲究礼仪和道德的乡村,从小就见证了太平盛世。然而,即便是圣贤之人,也如行旅者一般,不断地追求着真正的价值与尊荣。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生命、劳动和个人追求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
骀荡春如醉。踏东华、软红十丈,随他赵李。
前路茫茫何所似,闷海难寻边际。
得新句、佳名黔寄。
闻道东山堪蹑屐,须磨崖、泼墨惊时辈。
频置酒,群公喜。天南地北人同悴。
叹婆娑、潘郎鬓影,经霜先敝。
三世金环谁认取,顾况中情难巳。
彼达者、延陵季子。
槐绿垂垂侵麦秀,动归心、一片明湖水。
长太息,吾衰矣。
晚霞成晕,似非烟笼就,霓裳仙阙。
只恐清光明作镜,照见须眉愁绝。
静掩珠帘,轻遮团扇,蜃雾楼台结。
凭谁吹散,玉箫声细如发。
况是一阵罡风,须弥芥子,偶现空花劫。
八柱蛟龙还掉尾,穆穆金波无缺。
动魄惊心,十年两度,错过中秋节。
余生瓦砾,他时月底重说。
墙阴淡白。算雪晴未久,换成春色。
一剪蘼芜,移上枝头弄轻碧。
照水空明数朵,认树老、雨痕交蚀。
大好是、洛浦相逢,寻翠羽消息。桥侧。闻夜笛。
笑寂寂玉鳞,月中难觅。
九嶷旧客,又向蟠螭露仙迹。
转眼青青似豆,还记取、前身萧瑟。
摇落处,苔影薄、依稀见得。
为问烟波,是甚日,锦帆曾住。
刚留得,绿荷千柄,暗消残暑。
翠袖纵怜憔悴客,青衫那作繁华主。
只江湖,载酒记前身,重题句。听不尽,流莺语。
看乍稳,栖鸾树。莫歌阑舞歇,彩云飞去。
第一难忘花月夜,成双便结渔樵侣。
共香香,深处短蓑眠,天应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