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常润道中,有怀钱塘,寄述古五首·其一》
《常润道中,有怀钱塘,寄述古五首·其一》全文
宋 / 苏轼   形式: 七言律诗

从来直道不辜身,得向西湖两过春。

沂上已成曾点服,泮宫初采鲁侯芹。

休惊岁岁年年貌,且对朝朝暮暮人。

细雨晴时一百六,画船鼍鼓莫违民。

(0)
注释
从来:自始至终。
直道:正直之道。
不辜:无愧。
西湖:杭州西湖。
沂上:沂水之滨,指孔子讲学之地。
曾点服:曾点式的简朴衣物,暗指淡泊名利的生活。
泮宫:古代学校,此处指儒家学府。
鲁侯芹:鲁侯所赐的芹菜,比喻高洁的品德。
休惊:不必惊异。
岁岁年年貌:每年的容貌变化。
朝朝暮暮人:每日相伴的人。
细雨:小雨。
晴时:雨后放晴的时候。
一百六:指农历四月十六,古人认为这一天最美。
画船鼍鼓:装饰华丽的船只和鼓乐。
违民:违背百姓意愿。
翻译
一生正直无愧于心,曾在西湖度过两度春天。
在沂水边我已穿上曾点般的朴素衣裳,初次在泮宫采摘鲁侯赐予的芹菜。
不必惊异每年容貌的变迁,且珍惜每日相伴的人。
细雨过后迎来晴天,恰逢百十六天的美景,划船游玩时切勿违背百姓意愿。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的作品,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深切感悟和艺术造诣。诗中通过对西湖春色的描绘,以及对沂水、泮宫等地名的点缀,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与大自然合一的境界。

“从来直道不辜身”表达了作者追求真诚、不随波逐流的人生态度。"得向西湖两过春"则是说作者有幸在美丽的西湖边体验到了两个春天,这里的"两过春"既可理解为时间上的重叠,也可以看作精神上对美好时光的珍视。

接下来的“沂上已成曾点服,泮宫初采鲁侯芹”中,“沂上”和“泮宫”都是地名,这里的“曾点服”和“鲁侯芹”则是指特定的植物,表明作者对自然界的观察之细致。这些意象构成了诗人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

"休惊岁岁年年貌,且对朝朝暮暮人"这两句流露出一种超脱世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怀。作者似乎在劝诫自己,也是在告诫读者,应珍惜眼前的美好,不为世事所扰。

最后,“细雨晴时一百六,画船鼍鼓莫违民”则描绘了一幅雨后西湖的生动图景。"细雨晴时"给人以淡雅之感,而"画船鼍鼓"则是对当下美好生活的一种享受和赞颂。

整首诗通过精致的笔触和深远的意境,展现了作者在自然中的情感体验以及他那超凡脱俗的人生态度。

作者介绍
苏轼

苏轼
朝代:宋   字:子瞻   号:铁冠道人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猜你喜欢

横笛引·其四

野梅官柳得长生,写出龙吟与凤鸣。

已许云封封怨笛,不教人世有愁声。

(0)

和人韵二首·其一

十分著意送春来,远近人家花尽开。

多谢东君无彼此,笙歌休放紫霞杯。

(0)

听苗君弹琴

一溪流水漱成冰,六马嘘天四座倾。

未是幽人堪动处,试听徽外两三声。

(0)

晨诣香山禅寺观两阁前后玉簪

玉簪花映清凉国,露泼冰姿日未升。

只是旧时香世界,水沈香气自薰蒸。

(0)

和林雨大雹有如鸡卵者

谁拥珠玑积玉京,纵期明月易愁晴。

若教不值骊龙睡,不信波斯擅得名。

(0)

秋日宜都道中

采莲歌断木兰舟,万里长风入戍楼。

灵凤不来青鸟去,陇头江月可怜秋。

(0)
诗词分类
读书 七夕 春天 爱国 哲理 送别 端午节 思念 友情 月亮 重阳节 人生 寒食节 悼念 赞美 中秋节 田园
诗人
林佩环 刘子玄 刘昚虚 李季兰 赵徵明 仲子陵 陈慥 王庭珪 刘子翬 熊禾 麹信陵 常楚老 李澣 窦弘余 道潜 黄炎培 丰子恺 朱光潜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