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八月间,得旨与安闲。
摆动水云性,纵步到阳山。
元宅诸子弟,忻然力追攀。
庵居三个月,开怀宇宙宽。
忽接四明信,来书意盘桓。
天童虚法席,使君语犹端。
迢迢遣专使,不问路行难。
山僧临晚景,不敢自相瞒。
搥鼓乐与行,四众亦欣欢。
先师未了底,应是起波澜。
一回饮水一回噎,临济德山俱汗颜。
去年八月间,得旨与安闲。
摆动水云性,纵步到阳山。
元宅诸子弟,忻然力追攀。
庵居三个月,开怀宇宙宽。
忽接四明信,来书意盘桓。
天童虚法席,使君语犹端。
迢迢遣专使,不问路行难。
山僧临晚景,不敢自相瞒。
搥鼓乐与行,四众亦欣欢。
先师未了底,应是起波澜。
一回饮水一回噎,临济德山俱汗颜。
这首诗是宋代僧人释咸杰所作的偈颂,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段禅修与访友的经历。首句“去年八月间,得旨与安闲”表达了诗人得到清静修行的机会,心境安逸。接下来描述了他在阳山的游历,与元宅子弟的交往,以及在庵中的生活,感受到大自然的广阔和内心的开阔。
“忽接四明信,来书意盘桓”转而写收到好友四明的书信,信中内容深沉,让诗人思绪起伏。得知天童寺的法席空缺,使君的话语慎重,这引发了诗人对未知的期待和对前路的考量。“迢迢遣专使,不问路行难”表现了对方派遣使者来访的决心,不顾路途艰辛。
“山僧临晚景,不敢自相瞒”描绘了山中僧人在傍晚时分迎接使者的情景,他们对此次来访充满诚挚。最后两句“先师未了底,应是起波澜”暗示了可能有禅宗内部的变故或挑战,使得诗人内心有所触动,甚至感到前辈们的教诲在此刻显得更为深刻。
整首诗通过个人经历和禅修体验,展现了禅宗修行者的心境变化和对佛法传承的关注,语言质朴,情感真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