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栽碧玉间黄金,炎赫流金弗敢侵。
莫作两般分实相,定知一等是虚心。
根分丽水难沉色,节老蓝田待赏音。
终有九包来止息,万竿何患不成林。
手栽碧玉间黄金,炎赫流金弗敢侵。
莫作两般分实相,定知一等是虚心。
根分丽水难沉色,节老蓝田待赏音。
终有九包来止息,万竿何患不成林。
这首诗描绘了梵天僧舍中金竹与绿竹共存的独特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两种竹子的不同特质,以及它们共同生长所蕴含的哲理。
首句“手栽碧玉间黄金”以“碧玉”喻指绿竹,“黄金”则象征金竹,形象地描绘了两种竹子在僧舍中和谐共生的画面。接着“炎赫流金弗敢侵”一句,运用比喻手法,将夏日的炎热比作火焰,强调金竹在高温下依然坚韧不屈,表现出其独特的生命力和耐热性。
“莫作两般分实相,定知一等是虚心。”这两句诗揭示了竹子内在的品质——无论是金竹还是绿竹,它们都拥有谦逊、空灵的内心世界,象征着修行者内心的纯净与坚定。
“根分丽水难沉色,节老蓝田待赏音。”这里通过“丽水”和“蓝田”的典故,进一步赞美了竹子的坚韧与高洁。即使在水流中不易被染色,年老的竹节也期待着能被懂得欣赏的人发现其价值。
最后,“终有九包来止息,万竿何患不成林。”表达了对竹子最终成就一片茂密森林的期待,同时也寓意着修行者最终达到心灵的宁静与圆满。
整首诗通过对金竹与绿竹的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美丽与和谐,更蕴含了深刻的哲学思考,体现了作者对生命、自然与修行的深刻感悟。
夜迢迢更路迢迢,淡月飘灯自过桥。
想得阿娇燃烛待,也应初换第三条。
春才几日。早数枝开遍,笑他红白。
仙径曾逢,萼绿华来记相识。
修竹天寒翠倚,翻认了、暗侵苔色。
纵一片、月底难寻,微晕怎消得。脉脉。清露湿。
便静掩帘衣,夜香难隔。吴根旧宅。
篱角无言照溪侧。
只有楼边易坠,又何处、短亭风笛。
归路杳、但梦绕,铜坑断碧。
粉绡底。
指槲窠、双栖锦鸟,吴侬未识,约略蛮乡生意。
珠江有客归说,早觉格磔,钩辀来个里。
黄茅瘴雨,傍船窗、频唤堕青衫泪。惯穿翅。
踯躅花边,林檎枝背。晓杜昏猿,相和一声声碎。
莫怪慵听懊恼,便种兰条,也愁斑似你。
动人怜处,算除非、翠馆瓣销沉水。
栋风寂寞。又春衫收拾,轻容初着。
黛绿谁描,赢得相思玉楼削。
不信如年昼悄,被一缕、沉馢消却。
定引乱、媚蝶怜香,寻影度奁角。腮托。嫩葱剥。
拨宿火温黁,销饼焚鹊。湘筠几薄。
六尺屏山自丘壑。
胆样瓶衔雀尾,伴睡鸭、馀熏灯阁。
又渐渐、茶烟起,也穿翠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