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暗红稀春已暮,燕子衔泥,飞入垂杨处。柳絮欲停风不住,杜鹃声里山无数。
竹杖芒鞋无定据,穿过溪南,独木横桥路。樵子渔师来又去,一川风月谁为主。
绿暗红稀春已暮,燕子衔泥,飞入垂杨处。柳絮欲停风不住,杜鹃声里山无数。
竹杖芒鞋无定据,穿过溪南,独木横桥路。樵子渔师来又去,一川风月谁为主。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暮景象,色彩丰富,意境幽深。开篇“绿暗红稀春已暮”立即设定了季节和氛围,春天的绿意渐浓,而红色的花朵稀疏,给人以春光不久的感慨。紧接着,“燕子衔泥,飞入垂杨处”描写了燕子的动态,它们在建筑间穿梭,衔着泥土准备筑巢,这些生动的细节增加了画面的层次和生活气息。
“柳絮欲停风不住”则是对春天多风的一个生动描述,柳絮随风飘扬,想要停留却又被风吹散,表现了自然界的活力与无常。接下来的“杜鹃声里山无数”通过杜鹃的叫声,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对山野深处无尽延伸的赞美之情。
中间两句“竹杖芒鞋无定据,穿过溪南,独木横桥路”则是从人物活动切入,描绘了一个行者用简单的工具(竹杖)和装备(芒鞋),在溪流旁边、独木横桥的小路上行走的情景。这里的“无定据”可能隐含着一种随遇而安或漂泊不定的生活态度。
最后,“樵子渔师来又去,一川风月谁为主”则是对樵夫(采集柴火的人)和渔师(打鱼的人)的描写,他们的活动在诗中显得悠然自得,似乎与自然融为一体。末句“一川风月谁为主”表达了一种哲思,风月无常,而人又是怎样的一份子,在这自然界的大背景下,人们的生活和行为仿佛失去了主导权,只能随波逐流。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和生动的景物描写,把读者带入一个既有生机又蕴含哲理的春暮世界。
红尘无迹到山家,留待诗人大笔誇。
坐石与僧谈翠竹,开樽邀客醉榴花。
鸥随钓叟孤舟远,牛载村童一笠斜。
占尽神仙潇洒地,清风明月有谁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