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帽冬常著,青山老自看。
鸟怜池树静,云近岳天寒。
淡食随人给,藜床任地安。
閒来过道院,不为访金丹。
皂帽冬常著,青山老自看。
鸟怜池树静,云近岳天寒。
淡食随人给,藜床任地安。
閒来过道院,不为访金丹。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老者穿着皂帽,在冬日里独自欣赏青山的情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老者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状态。
首句“皂帽冬常著”,点明了人物的身份和时节,皂帽是古代文人士大夫的常服,暗示着老者的身份不凡。同时,“冬常著”也体现了老者对这种生活状态的适应与习惯。
“青山老自看”,进一步描绘了老者在冬日里独自观赏青山的画面。这里的“老”字不仅指老者年岁已高,也暗含了对自然之美的长久欣赏与深沉情感。“自看”则强调了老者对自然的独立观察与感悟,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独到见解和超然态度。
接下来的两句“鸟怜池树静,云近岳天寒”,通过鸟儿对静谧池边树木的怜爱和云朵靠近山岳时带来的寒冷,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寂寥的氛围。鸟儿的活动和云的动态,为画面增添了生机,同时也反衬出老者内心的平静与孤独。
“淡食随人给,藜床任地安”,描述了老者简朴的生活方式。他以清淡的食物满足日常所需,不求奢华;在简陋的藜床之上安然度日,不追求物质的富足。这反映了老者对生活的淡泊态度和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最后两句“闲来过道院,不为访金丹”,点明了老者偶尔会去道院闲逛,并非为了寻找长生不老的丹药。这既是对老者生活情趣的一种展现,也是对其精神追求的概括。通过这样的行为,老者寻求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解脱,体现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老者日常生活场景的描绘,展现了其与自然和谐共生、淡泊名利、追求精神世界的生活态度。诗中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对简朴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精神自由的追求,是一幅生动的文人隐逸生活的画卷。
秋风江口听鸣榔,远客归心正渺茫。
万里乾坤此江水,百年风日几重阳。
烟中树色浮瓜步,城上山形绕建康。
直过真州更东下,夜深灯影宿维扬。
霜天破夜,一阵寒风,乱淅入帘穿户。
醉觉珊瑚,梦回湘浦,隔水晓钟声度。不作高唐赋。
笑巫山神女,行云朝暮。
细思算、从前旧事,总为无情,顿相孤负。
正多病多愁,又听山城,戍笳悲诉。
强起推残绣褥,独对菱花,瘦减精神三楚。
为甚月楼,歌亭花院,酒债诗怀轻阻。待伊趋前路。
争如我双驾,香车归去。
任春融、翠阁画堂,香霭席前,为我翻新句。
依然京兆成眉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