溟?积气抱浮提,竹坞松寮绕碧溪。
落叶满头偏打笠,偃松横涧未烦梯。
人当对景吟偏剧,梦识曾游路不迷。
角韵莫愁毫褚尽,扫林选叶代阄题。
溟?积气抱浮提,竹坞松寮绕碧溪。
落叶满头偏打笠,偃松横涧未烦梯。
人当对景吟偏剧,梦识曾游路不迷。
角韵莫愁毫褚尽,扫林选叶代阄题。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富有诗意的山中景象。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将自然界的美与人的精神世界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首句“溟?积气抱浮提”,运用了象征手法,以“溟”和“积气”形容山中云雾缭绕、神秘莫测的氛围,仿佛整个世界都被一层神秘的气体所包围,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浮提”则暗指山峰,形象地描绘了山峦起伏的壮观景象。
接下来的“竹坞松寮绕碧溪”,进一步展现了山中的自然风光。竹林与松树围绕着清澈的小溪,构成了一幅和谐共生的画面。这里的“坞”和“寮”分别指的是竹林和松树的聚集地,通过这些具体的意象,诗人细腻地描绘了山中独特的生态环境。
“落叶满头偏打笠,偃松横涧未烦梯”,这两句生动地描绘了登山者在山中行走的情景。落叶覆盖了行人的头顶,仿佛为他们披上了一层自然的外衣;偃松横卧于涧边,既不需要攀登也不需要搭建梯子,展现出山中自然的便利与和谐。这里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也表达了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
“人当对景吟偏剧,梦识曾游路不迷”,这两句表达了诗人面对如此美景时的感慨。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不仅能够激发创作的灵感,甚至在梦中也能回忆起曾经的游览经历,仿佛那些美好的记忆已经深深地烙印在心灵深处,永远不会迷失方向。
最后,“角韵莫愁毫褚尽,扫林选叶代阄题”,这两句以一种轻松幽默的方式收尾。诗人借用“角韵”(古代音乐术语,此处泛指音乐或诗歌的韵律)和“毫褚”(毛笔和纸张,代表创作工具),表达了即使在自然中寻找灵感,也不必担心创作材料的匮乏。同时,通过“扫林选叶代阄题”的比喻,暗示了在自然中寻找灵感和创作素材的无限可能,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对美的敏感和对自然的热爱。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山中美景的细腻描绘,以及对自然与人文关系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对生活哲理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