萝薜映帘栊,森森透碧空。
青山疏磬外,修竹乱烟中。
卓锡留经月,归帆趁便风。
浮踪人不识,沈水日融融。
萝薜映帘栊,森森透碧空。
青山疏磬外,修竹乱烟中。
卓锡留经月,归帆趁便风。
浮踪人不识,沈水日融融。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深远的山林景象,充满了禅意与超脱之感。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僧人独行于山林中的画面,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传达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心境。
首句“萝薜映帘栊,森森透碧空”,以“萝薜”和“帘栊”为载体,巧妙地将山林的幽静与禅房的隐逸相结合,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森森透碧空”则进一步强调了山林的茂密与天空的广阔,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一种深邃而辽阔的意境。
接着,“青山疏磬外,修竹乱烟中”,诗人运用对比手法,以“青山”与“疏磬”、“修竹”与“乱烟”相对照,不仅描绘了山林的静谧与生机,更暗示了僧人修行的环境与心境。疏磬之外的青山,象征着远离尘嚣的宁静;修竹之中弥漫的烟雾,则寓意着修行过程中的冥想与沉思。
“卓锡留经月,归帆趁便风”两句,通过“卓锡”(僧人立锡杖于地)与“经月”的结合,展现了僧人长时间驻足修行的情景,同时也暗示了僧人的坚定与执着。而“归帆趁便风”则预示着僧人即将结束修行,踏上归途,但无论是去是回,都充满了自由与超脱的气息。
最后,“浮踪人不识,沈水日融融”两句,以“浮踪”形容僧人的行迹,既表达了僧人行踪不定、超然物外的特点,也暗示了其修行的境界已达到与世隔绝、超脱世俗的层次。而“沈水日融融”则以水的平静与温暖,象征着僧人心境的平和与温暖,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与接纳。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以及对僧人修行状态的生动刻画,展现了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平静与和谐的生活态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与精神世界的深刻感悟。
萧萧疏影弄新红。盼东风,未东风。
眼角一杯香气透帘栊。
酒自著人人自懒,凄凉甚,莽关山,剩倦翁。
倦翁,倦翁,小楼中。灯又浓,梦又重。
夜也夜也,夜过半、难解诗穷。
赖有长笺清响寄高鸿。
总把寒更吹教暖,春动也,怕春光,不属侬。
白马支庵,赤鸣孙塔,甚处佛留真相。
知否天龙遗蜕在,近傍牛宫无恙。
当年名妒道玄,邀福吴侬,玲珑甘运仙人掌。
难道浊泥淘尽,西施同葬。
斋去漫谑雪堂,不泥善业,药叉谁镇魔党。尽悬赏。
巧工铸蠡,怕腾笑、群盲摸象。叹香界、飙轮簸荡。
木兰空宝唐题榜。祗手段通灵,荒都迹许刘銮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