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送僧》
《送僧》全文
清 / 戴梓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

萝薜映帘栊,森森透碧空。

青山疏磬外,修竹乱烟中。

卓锡留经月,归帆趁便风。

浮踪人不识,沈水日融融。

(0)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深远的山林景象,充满了禅意与超脱之感。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僧人独行于山林中的画面,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传达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心境。

首句“萝薜映帘栊,森森透碧空”,以“萝薜”和“帘栊”为载体,巧妙地将山林的幽静与禅房的隐逸相结合,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森森透碧空”则进一步强调了山林的茂密与天空的广阔,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一种深邃而辽阔的意境。

接着,“青山疏磬外,修竹乱烟中”,诗人运用对比手法,以“青山”与“疏磬”、“修竹”与“乱烟”相对照,不仅描绘了山林的静谧与生机,更暗示了僧人修行的环境与心境。疏磬之外的青山,象征着远离尘嚣的宁静;修竹之中弥漫的烟雾,则寓意着修行过程中的冥想与沉思。

“卓锡留经月,归帆趁便风”两句,通过“卓锡”(僧人立锡杖于地)与“经月”的结合,展现了僧人长时间驻足修行的情景,同时也暗示了僧人的坚定与执着。而“归帆趁便风”则预示着僧人即将结束修行,踏上归途,但无论是去是回,都充满了自由与超脱的气息。

最后,“浮踪人不识,沈水日融融”两句,以“浮踪”形容僧人的行迹,既表达了僧人行踪不定、超然物外的特点,也暗示了其修行的境界已达到与世隔绝、超脱世俗的层次。而“沈水日融融”则以水的平静与温暖,象征着僧人心境的平和与温暖,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与接纳。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以及对僧人修行状态的生动刻画,展现了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平静与和谐的生活态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与精神世界的深刻感悟。

作者介绍

戴梓
朝代:清

(1648—1725)清浙江钱塘人,字文开。通天文算法,能自制火器。三藩乱时,以布衣从康亲王杰书军,授道员。战后,得康熙帝召见,授侍讲,参与纂修《律吕正义》。后遭人谗毁,谪戍关东,靠售书画文字度日。所造“连珠铳”,实为原始机关枪。有《耕烟草堂诗钞》。
猜你喜欢

浣溪沙.中秋作

楼外秋寒知不知。看看又到菊花时。

半窗白日影如驰。

去日已多来日少,来何欢喜去何悲。

且斟美酒对清辉。

(0)

诉衷情

风光处处唤游人,牛首十分春。

花开早,鸟啼新,蜡屐破层云。磴道石嶙峋,莫逡巡。

身登天阙近青旻,看斜曛。

(0)

促拍丑奴儿

平楚正苍然。骅骝一去放金鞭。

如今烟锁行人路,江头陇上,秋云木叶,离思无边。

灵鹊噪庭前。便安排、锦瑟华筵。

朝朝空作凝妆望,楼头过了,征鸿几阵,泪眼频穿。

(0)

江城梅花引.除夕和赤豹

萧萧疏影弄新红。盼东风,未东风。

眼角一杯香气透帘栊。

酒自著人人自懒,凄凉甚,莽关山,剩倦翁。

倦翁,倦翁,小楼中。灯又浓,梦又重。

夜也夜也,夜过半、难解诗穷。

赖有长笺清响寄高鸿。

总把寒更吹教暖,春动也,怕春光,不属侬。

(0)

南乡子.秋桐

高影出红楼,碧帘先散一庭秋。

昨夜清商叩哀玉,声幽,尽在云屏角枕头。

清露向晨流,泪珠点点滴新愁。

为近雕阑常独倚,凝眸,残月依依下玉钩。

(0)

八宝妆.甫里保圣寺罗汉塑像

白马支庵,赤鸣孙塔,甚处佛留真相。

知否天龙遗蜕在,近傍牛宫无恙。

当年名妒道玄,邀福吴侬,玲珑甘运仙人掌。

难道浊泥淘尽,西施同葬。

斋去漫谑雪堂,不泥善业,药叉谁镇魔党。尽悬赏。

巧工铸蠡,怕腾笑、群盲摸象。叹香界、飙轮簸荡。

木兰空宝唐题榜。祗手段通灵,荒都迹许刘銮访。

(0)
诗词分类
爱情 元宵节 母亲 战争 劳动 励志 清明节 老师 冬天 边塞 孤独 讽刺 豪放 咏物 写花
诗人
高士奇 阮阅 查慎行 蔡肇 叶小鸾 陈衍 卢祖皋 杨巨源 张玉娘 曹松 张正见 潘阆 杨继盛 赵汝腾 林季仲 陈元光 关汉卿 宋荦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