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去愁攀石,西来怯渡桥。
碧潭如见试,白塔苦相招。
野馈惭微薄,村沽慰寂寥。
路穷斤斧绝,松桂得干霄。
东去愁攀石,西来怯渡桥。
碧潭如见试,白塔苦相招。
野馈惭微薄,村沽慰寂寥。
路穷斤斧绝,松桂得干霄。
这首诗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的作品,属于豪放派词风格。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远行时的孤独与向往之情。
“东去愁攀石”,展现了诗人东行时的心境,愁绪不断地如同攀附在岩石上。"西来怯渡桥"则描写了西行时的踌躇,不敢轻易跨过桥梁,表达了一种内心的犹豫和不安。
“碧潭如见试”中,“碧潭”指的是清澈的水潭,而“如见试”则是比喻诗人面对自然景观时,感觉自己仿佛在接受一种精神的考验。"白塔苦相招"中的“白塔”可能是一处标志性建筑,"苦相招"表达了诗人对于远方美好事物的深深向往。
“野馈惭微薄”中,“野馈”指的是乡间的小吃,而“惭微薄”则是说这些简单的食物让诗人感到有些羞愧,因为它们太过简单。"村沽慰寂寥"则写出了在偏远的山村中,通过喝酒来慰藉内心的孤独与寂寥。
最后,“路穷斤斧绝”描绘了道路的崎岖和行走的艰难,而“松桂得干霄”则是说在这困境中,只有松树和桂树能够高耸入云,象征着坚韧不拔和精神上的超脱。
整个诗篇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写,以及对食物、建筑等元素的情感寄托,展现了诗人在旅途中的复杂情感和深邃思想。
经行塔下几春秋,每恨无因到上头。
今日始知高处险,不如归卧旧林丘。
洗出金滩锁骨沙,种成老树竞槎牙。
冰霜历尽肌生玉,窗牖寒深影到纱。
旧岁枝头新岁景,十分好处一分花。
谁言冷圃惟秋菊,春意撩人乃尔耶。
在昔昌黎公,序赠张童子。
独出超等夷,芳名驾青史。
君门蔼世勋,夐轶四平李。
宗社方同休,彪炳见孩稚。
天庭插犀角,星眸炯秋水。
诵书如焦琴,高下涵角祉。
朱门共骇听,洗此筝笛耳。
老翁欲笞儿,眼看拾青紫。
一朝闻九关,赍予出周篚。
我朝晏与杨,炳炳贵名起。
愿子志远大,勤学踵前轨。
家尊我相知,作诗赠归骑。